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又是对江苏落实挑大梁责任提出的明确要求。
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更加主动地把握和利用文化的力量。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明确提出“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这一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阐明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重维度。首先,文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特别是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体现出创新性强、融合性强、可塑性强的优势。近年来,文化领域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影视、动漫、数字文化和创意设计等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和精神动力。其次,文化为旅游休闲构筑精神内核。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体验,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现代旅游已超越单纯的观光游览,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发掘和体悟。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体验场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符号、将文化记忆转化为情感认同,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再次,文化为城乡社会增添正气与活力。文化是凝聚人心、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在乡村建设中,一些地方通过系统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等文化资源,使尊老爱幼、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部分城市通过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打造文化地标,建设特色文化街区,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活力。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更加系统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特别是要优化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协同创新,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群众。
第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强文化创新,必须盘活创新环节的各个要素,持续培育新业态、拓展新产业、打造新场景。要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开发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加强传统文化行业内容、形式和交互体验等创新,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要加速文化产业领域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在产业链与价值链层面充分释放“文化+”的叠加效应,全面激活文化创新活力。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机制,引导文化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这一方面要重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如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电商等,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并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扶持中小微企业成长,激发市场活力。各地须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多层次、多领域的优质文化品牌,创新“文化+”和“+文化”运营模式,不断夯实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业基础。
第二,深挖特色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是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的关键。其重点在于培育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优化城市文化品质,促进文化与农业、制造、建筑、信息、体育等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附加值。要坚持因地制宜,用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赋能经济发展。我国地域广博,各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新时代的奋斗之歌,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富矿。要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精心策划、扬长避短,重点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民俗文化村、文化主题公园等特色文旅项目,策划特色民俗活动,进一步充盈旅游体验的内涵,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对江苏而言,必须聚焦高品质旅游需求,依托境内长江、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水域资源,构建完善以水为脉、推动江河湖海各展所长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体系,更好有效发挥文旅融合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的综合效益。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利用,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精心打造主题突出、内涵深厚的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品牌项目,充分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需要,激发爱党爱国情怀。
第三,优化文化服务,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当前,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品质化新特点,不少群众更加青睐数字阅读、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形态。这就要求创新服务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更好适应新时代文化需求。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须夯实硬件基础,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构建覆盖城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网络,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另一方面优化服务供给,通过文化下乡、全民阅读、志愿服务等活动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科普培训、戏曲书画等特色活动。要引导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创作更多彰显时代风貌、讴歌人民奋斗、富有艺术魅力的精品佳作,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加强文化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共建格局,让优质文化资源更好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第四,完善赋能机制,探索构建科学政策制度体系。推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作为支撑,打通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的通道。其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标准制定、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引导功能,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要注重政策类型、功能、边界、周期的有机衔接,从规划引领、政策协同、动态评估、人才支撑等方面为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规划引领方面,省级规划重点谋划文化强省建设和赋能渠道拓展等战略路径,市县层面配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政策协同方面,要着力推动跨部门政策资源的整合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在动态评估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工作绩效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优化,同时完善激励表彰制度,加强成功经验的示范推广。在人才支撑方面,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文化赋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