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足“国际文旅休闲目的地城市”定位,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形态、创新为要义,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激活城市内生动力
文旅融合作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其核心在于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双向赋能。当文化积淀与旅游活力深度融合时,不仅能唤醒城市的文化自觉,更能催生强劲的经济动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文化铸魂,构筑城市精神标识。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镇江3000多年的文明积淀,孕育了兼具吴韵楚风的独特文化基因,镌刻在城市肌理和市井烟火中。镇江通过系统梳理城市文脉、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既增强了城市文化自信,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
旅游兴业,拉动城市消费增长。通过打造多元旅游业态,真正将镇江由“过境地”变为“目的地”。今年1—5月,镇江银联异地文旅消费达89.70亿元,同比增长36.29%,占全市异地消费总额的31.58%。这一数据印证了旅游在促进消费、拉动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旅游经济质的提升。
融合创新,提升城市吸引力。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化和旅游在理念、政策、业态、技术、市场等多层面的深度渗透,催生新的发展动能与价值增长点。镇江通过“文旅+”模式,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城市名片,以文化软实力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目前,全市规上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超2.5万,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收46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激发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20.2%。实现从“文化旅游目的地”到“区域发展强磁场”的跨越,让城市在创新融合中释放出更强劲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新旧更迭、跨界赋能,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2024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镇江持续推进旧能更新、新能培育,探索具有镇江特色的文旅融合新路径。
旧能更新,传统文旅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为推动传统文旅产业破局突围,镇江在传统景区探索“文化IP+沉浸体验”的模式,“金山缘起”系列互动式演出,让千年神话在光影交织中娓娓道来;“刘备招亲”系列沉浸式演出,让历史典故在现实情境中栩栩如生。今年“五一”期间,全市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60.36万人次,同比增长34.65%,传统景区焕发蓬勃生机。积极开拓博物馆经济,镇江博物馆创新融合“文物资源+数字展览+文创艺术”,举办“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数字化展览,实现文创收入超115万元;“五一”假期推出“镇有诗意”生活市集,入馆参观人次超10万,同比增长近150%。
新能培育,“+文旅”新业态的矩阵式发展。在文旅产业井喷式发展的浪潮下,镇江顺应趋势,以“+文旅”为抓手构建产业生态矩阵。一是“演艺+文旅”。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和市场化引入等多元模式,抢抓“演艺经济”风口。在演唱会期间,推出一系列“演出+旅游”套餐活动,带动酒店、餐饮等相关文旅消费,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因地制宜建设小剧场,每年开展小剧场专题演出季超100场,票房收入超300万元,让传统艺术以“青春态”融入城市文旅消费场景。二是“体育+文旅”。借“苏超”赛事契机,推出“跟着苏超游镇江”主题活动,全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对客场市民实行免费开放;发放“不负春光·潮玩镇江”30万套、总价值超9000万元的优惠福利套餐,推出“滴滴出行+、票根+、数币+”文旅,不断丰富球迷消费体验。三是“农业+文旅”。创新推出乡村文旅“五百”工程,实施“百村百碗”“百村百品”“百村百景”“百村百宿”“百村百场”各100个项目,构建全域覆盖的乡村文旅产业链。探索“乡村旅游集聚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镇江入选世界乡村旅游产业示范城市,让田园风光转化为“美丽经济”。
精改微提、有机更新,老街巷化身文旅“新地标”
镇江通过“历史肌理保护+新场景再造”的创新路径,让湮没于老城区的京畿路、永安路、经折巷等老街旧巷焕发文旅生机,成为新晋“城市地标”。一是彰显文化肌理。采用“绣花式”改造理念,对京畿路、吉庆里三合院等20余处文保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并融入城市书房、轻奢简餐、创意咖啡、研学体验、非遗展示等,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开展“建筑可阅读”工程,让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跃然眼前。二是实施老街更新。区别于“大刀阔斧”的整体改造,“新业态、年轻态”是京畿路“蜕变”的核心。实施“精改微提”工程,采用更新建筑外观,引入街头小品,修缮公共空间等微手段,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街区样貌。三是解锁流量密码。创新开展文化指导师赋能工程,在街头店前打造“音乐盒子”艺术转角,定期举办沉浸式演艺。“五一”期间,京畿路街区单日客流近5万人次,街区商户日均营收较今年春节、清明节分别增长50%和30%,实现“老街区”与“新流量”的双向奔赴。
项目引领、企业筑基,持续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镇江持续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新为动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构建“项目引领—企业培育—产业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促进文旅融合的长效健康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项目驱动,带来融合发展新赛道。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理念,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目前重点推进的文旅项目总投资达92亿元,形成了“传统升级+新兴培育+跨界融合”的立体化项目布局。不断推进传统景区焕新项目,如金山湖水上旅游、北固山夜游经济等,通过光影科技赋能传统景区;持续培育新兴业态项目,如镇江全域影视基地、丹阳恐龙人探索营等项目,拓宽文旅产业边界;打造跨界融合示范项目,如丹阳眼镜城·运河1958创意街区、仙人湖康养度假区等,实现“+文旅”跨界发展。
企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新力量。创新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构建“大中小”协同发展的企业生态圈。“旗舰计划”培育龙头企业,深化市级国有文旅企业改革,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本地重点文旅企业。“领航计划”扶持成长型企业,支持有行业领先优势、高增长潜力的企业及高精尖项目发展,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强基计划”孵化小微企业,引导社会人才在镇江创办个人工作室、策划机构、文创公司等,支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产业升级,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聚焦文旅产业全链条发展,依托丹阳眼镜、丹徒长山等特色资源,打造“文旅+工业”“文旅+低空”等主题产业集聚区,推动文旅跨界融合纵深发展。深化“科技+旅游”,发挥数字产业园区优势,加快动漫、电竞、数字创意等数字文旅产品供给,推出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打造一批“文化+创意+科技”的文旅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
(作者系镇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