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积蓄向前发展更大推动力”。作为开放大市和外资高地,苏州市始终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投资苏州、赢得未来”的金字招牌,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做示范。
拓展引资渠道,构建全球要素汇聚的开放高地
开放是苏州最鲜明的城市底色。2025年一季度,苏州实际使用外资35.3亿美元,同比增长9%。这种发展韧性源自创新招商模式、拓展全球合作。
溢出效应,释放开放创新“强动能”。苏州实际运营的存量外资企业仅占全市法人企业总数的1.9%,却贡献了近六成进出口额、三成税收和二成城镇就业。苏州市加速对标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深化改革,推动外资经济蓬勃发展,让本土企业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溢出效应”中加速成长。从生产流程优化到研发能力提升,本土企业通过吸收外资企业的先进经验,逐步融入全球产业链。与此同时,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活跃,城市国际化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公民素质培育实现全面提升。这些“看不见的增长”正与经济数据的“硬支撑”形成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可持续的“新动能”。
主动出击,拓展国际布局“新空间”。从2022年底率先组织包机赴日欧招商,之后市领导密集带队出访法、荷、新、日、韩等地开展经贸交流合作,到今年聚焦澳、新、日、韩等地举办产业对接会,苏州围绕“1030”产业体系和“1840”服务业体系,精准对接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同时,深化海外商务中心建设,在日本、韩国、德国、新加坡、荷兰等地常态化开展“双招双引”、境外投资,提供信息交流和企业服务,强化“以投促招、投招联动”。这种“走出去”的深度与广度,彰显了苏州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坚定决心和全球视野。
平台赋能,构建全球合作“强磁场”。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全市性的跨国公司交流活动,邀请跨国公司高管和商协会代表实地考察苏州,推动优质外资项目签约落地。去年以来,连续举办两届“苏州全球招商大会”,2024年邀请到429家世界500强企业参会,现场签约367个项目,向“四大所”“五大行”等20家境外商协会和金融机构颁发“苏州市促进招商引资全球伙伴”;2025年现场签约417个项目,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江苏省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授牌,发布“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计划”。这不仅是项目数量的增长,更是合作层级的跃升——从单一项目引进迈向共建重点产业集群、促进产学研协同、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的深度战略协同,构筑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的“强磁场”。
深化协同创新,锻造外资升级的核心引擎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创新协同、深度融合转变,着力将外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路径更新,激发存量外资“裂变潜能”。创新建立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工作机制,“一企一策”鼓励外企增资扩产、深耕发展。2024年全市利润再投资超百亿元,纳统金额占全省28.6%;2025年一季度增长21.9%,达8.25亿美元。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稳步推进,吸引领盛、昇望等多个试点项目落地;股权投资日益活跃,成为链接国际资本与苏州创新项目的重要桥梁。苏州正超越传统的“绿地投资”模式,通过激发存量外资的“再投资”活力、拓展并购整合等新路径,实现外资利用效率的“质”的飞跃。
提质升级,塑造创新策源“核心节点”。积极引导存量外资企业向管理、投资、研发、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27家(占全省50%以上)、外资研发中心271家(占全省60%以上)、省级重点支持的外资研发中心18家(占全省三成以上)。松下中国区总部战略合作升级,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深度融入本土创新链并获评“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苏州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其“溢出效应”和“共生效应”有力驱动着本地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才智汇聚,构筑高端资源“集聚枢纽”。集聚高层次人才超42万人,依托31所大学或研究院(含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以及牛津、MIT、哈佛、清华、北大等200多所国内外高校共建的创新平台,形成国际化人才“强磁场”。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重量级载体加速布局。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5%;制定实施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1+8”系列政策,新增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77人,引留高校毕业生19.3万人。高端人才与创新要素的密集汇聚,为外资企业扎根苏州、升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禀赋支撑。
推动制度开放,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生态
营商环境是吸引外资的“软实力”,制度型开放是提升能级的“硬支撑”。苏州坚持优化服务与制度创新突破并举,打造外商投资“首选地”。
精准服务,打造外企发展“强大支撑”。坚持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沃土,持续开展“外企服务月”活动,完善“大走访”长效机制,通过政企恳谈、政策宣介、供需对接等,精准纾困解难,提振发展信心。苏州工业园区构建招商亲商领导小组、产业项目会商领导小组及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等常态化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引得进、推得快、建得好、产得优”。这种系统性、制度化、精准化的服务体系,增强了外企扎根发展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载体赋能,释放开放平台“倍增效应”。苏州工业园区蝉联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第一,实现“九连冠”;依靠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与新加坡共建中新“国际化走廊”,加快打造淡马锡中新生命科学园等一批国际科创产业合作平台。昆山市发挥两岸合作优势,借“金改区”获批机遇,落地一批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成果,成功获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创新试点。“德企之乡”太仓市、“日资高地”高新区、“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所在地相城区均发挥禀赋优势,深化对德、对日合作。这些平台不仅是外资的物理承载地,更是国际规则对接、创新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化学反应器”,为探索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苏州样本”。
试点突破,抢占服务业开放“战略高地”。今年4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苏州等9个城市纳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这是国家赋予苏州的重大战略机遇,是对苏州开放能级和创新活力的高度认可。苏州将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性契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聚焦生物医药、教育、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经验”。同时,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持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在苏州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释放“投资苏州”的巨大潜能。
(作者单位:苏州市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