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城乡融合发展的“一路锦绣”

发布时间:2025-06-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江苏始终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全面布局、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量全国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2.04∶1,比上年缩小0.03,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共富之路。

产业的联通——夯实城乡共同富裕新基底

乡村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石,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途径。在江苏,产业的兴旺发达,正带来城乡关系的巨大变化:从智能农机穿梭的现代农业园区,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美丽乡村,再到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多元业态,曾经的城乡距离正在被产业纽带悄然拉近

做好传统农业升级大文章在江苏,传统农业插上数字化和智能化翅膀,焕发出蓬勃活力。2021年起,江苏多措并举加快无人化农场建设,截至目前已建设283个。越来越多的农业新科技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南通市海门区颐生村,“A+智能温室工厂通过物联网终端,通过全生长周期数据监测和要素调控,让每株植物都能获得最佳生长环境,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益,同时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在科普研学、订单种植、农产品销售上带动农民增收;东台市三仓镇依托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广泛种植西瓜、串收樱桃番茄、甜叶菊等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占比超过80%。硬核科技融入乡村沃土,不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农民开辟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唱响特色产业发展重头戏特色产业根植于乡村独特资源与文化底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在宜兴市美栖村的玫瑰花基地,食用玫瑰吃货大快朵颐,观赏玫瑰让游客流连忘返,玫瑰美妆让消费者爱不释手,玫瑰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交融,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芳香之路;在盱眙县淮河镇明祖陵村的虾稻共生示范园区里,龙虾在智能化投喂系统与生态循环水技术的助力下,完成从虾苗培育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规范化运作。一朵花”“一只虾成为江苏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鲜活缩影。多年来,江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5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出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200个,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超200个。

延展乡村多元业态致富链乡村产业的触角正不断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从田间地头的种植养殖,到工厂车间的加工包装,再到农家乐、民宿、低空经济等多元业态,农民致富的途径越来越多,钱袋子越来越鼓。南京市高淳区垄上村曾经是以茶叶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村,如今蝶变为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庄整合周边茶园、油菜花田等资源,推出特色茶油、手工茶点等农产品,发展精品民宿、乡村音乐节等,让田园变乐园、乡村变景区。同样是乡村旅游重点村,如皋市平园池村用一根荷藕串联起四季产业,开发出荷叶茶、藕粉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并将荷藕产业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精心打造亲子乐园、水世界、马场等项目,同时抢抓低空经济+文旅新赛道,建成飞行体验基地,既有好风景,又有好景。江苏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将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建设了500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100个农耕实践基地和120个乡村休闲运动基地,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的含金量

要素的流通——激活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

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活融合发展动能的关键路径。江苏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通过政策集成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协同和公共服务均等方式,不断破除城乡要素流通障碍,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政策集成供给,破除城乡融合发展壁垒。以省级层面制度创新立柱架梁,用系统思维建立并不断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0年,江苏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宜居乡村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鲜明底色。全面对标对表国家部署要求,紧扣区域发展特色,2021年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作为我省城乡融合试验区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试验措施和政策保障。2024年印发《关于加强县乡全域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充分保障乡村合理发展空间,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连续几年发布的省委一号文件都将城乡融合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2025年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

基础设施互通,构筑城乡融合发展动脉。要想富,先修路,既是百姓对修路致富的朴素认知,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打通道路连接城乡的黄金动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可以改善城乡关系,还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截至目前,江苏农村公路里程近14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19.2%,列各省区第一,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高铁通车里程已达2594公里,县级节点通达比例已达70%。溧阳“1号公路全长365公里,串联起溧阳市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享有生态1”“旅游1”“文化1”“富民1的美名,日均客流3.6万人次,带动当地10万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富路2025年,江苏将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农村公路网规划修编,新改建农村公路1400公里。建设好农村房屋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重要举措。从前些年苏北农房改造到如今现代宜居农房建设,通过政策创新、资金支持、技术赋能等多维路径,江苏持续推动农民从住有所居宜居宜业升级。与此同时,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立足需求建设公共充换电设施,进一步拓展苏农云应用场景,新建5G基站5000座。

人才双向流动,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活力。人才作为城乡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城乡之间良性互动的关键桥梁。江苏持续促进人才和劳动力社会性流动,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打通城乡人才流动壁垒,推动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活力。2020年,溧阳市石塘村诞生了第一家民宿——石塘三十七号。民宿主人留学归来,毅然回到从小生活的村里进行创业,他凭借敏锐的市场感知力,说服并带动了一批青年返乡创业,村内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旅游生态,拥有民宿、书局、画室、雕刻、农场、餐饮等10多个业态,落地了新农菁英人才培训基地、青年农旅创客中心、数字游民基地等创业空间。在盐城市大丰区,全心村成立全心全意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构建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联动机制,精准对接社会用工需求,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从零星式组织化转变,有效盘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

文化的融通——提升城乡精神文明新境界

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共享,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是提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水平的有效路径。江苏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打造业态多元的文化场景,完善布局均衡的文化服务,生产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形成了城乡文明一体发展的生动局面。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江苏深谙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无论是张家港精神,还是马庄经验,都是这一辩证法的生动诠释。张家港市走出了一条从苏南边角料一跃成为全国瞩目的明星城市的两个文明一体化发展的成功之路,是截至目前全国唯一连续7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坚持走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富民之路,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把贫穷落后的苏北农村建成了全国文明村。在典型经验的背后,是江苏文明创建的实力支撑,截至20255月,13个设区市全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苏南地区、南通市、泰州市以县为单位全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24个县级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433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交流共享。让城乡居民能够便捷享受同样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打通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空间界限,将优质文化大餐送到城乡居民的家门口。江苏依托城市更新让城市文化空间显山露水,积极畅通城乡文化交流渠道,在全省蓬勃开展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四季村晚BA苏超等一系列文化和体育活动,不断向乡村拓展文化空间、输送文化资源。与此同时,江苏用心打好乡愁牌,建成50多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乡愁瘾。在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东有千垛菜花景区,西有水上森林景区,南有平旺湖梦岛建设项目,北有以千垛果园为龙头的高效农业产业带,这里已成为令人向往的寻梦圆梦之所。位于黄海之滨的黄海森林公园,充分发挥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的资源优势,建立科普研学和森林探险基地,推出森林音乐节5·纳凉节森林奇遇亲子节水杉红了摄影节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事活动,满足了城乡居民对于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多元活化利用,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江苏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不断融入现代文明元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近年来,致力于强化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历史文化遗产保下来、显出来、亮起来。持之以恒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塑形与铸魂同步,乡愁与创新共生,让田园不仅是栖居之所,更成为创业创新、梦想起航的港湾,走出了一条美丽宜居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协调发展的江苏路径。苏绣、云锦、徐州香包、扬州通草花、南通蓝印花布……曾经散落在城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重新认识,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金陵图数字艺术展”“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数字化项目,让人们获得极致穿越体验。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将现代商业文化元素融入传统紫砂产业发展之中,围绕原料供应、品牌包装、营销推广、电商运营等一体拓展,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资本,让紫砂陶瓷文化既带泥土芬芳,又具现代气质。盐城大丰荷兰花海景区,将荷兰的花卉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美学结合,融入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完美呈现田园、河网、建筑、风车、花海多元融合的文化景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正是江苏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不断焕新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

(调研组成员:高民、袁文、霍宏光、孙秋香)

      责任编辑:王昆鹏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