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湿地尽现生态产品价值

发布时间:2025-06-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杨云峰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进保护区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融的关键途径。江苏现建有31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就有全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华东地区现存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东亚澳大利西亚多种候鸟迁徙通道的密集交会区、关键栖息地,洪泽湖湿地不仅被视为华东地区的大氧仓,更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早在1994年国家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时,就将江苏泗洪及洪泽湖湿地列入了优先保护的名录中。经历二十多年,持续深耕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洪泽湖湿地的自然风貌和原真生态重现如初,湖水浩渺、芦荡深深、百鸟齐鸣。与此同时,湿地系统独特的生态价值日益被重视,一条从与湿地相争迈向生态双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洪泽湖畔逐步铺就。

 

洪泽湖生态大湿地       摄影 张连华

方案迭代:保护与发展互融

2006年,泗洪洪泽湖湿地入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越发科学化、规范化。2008年,首份《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方案》完成编制并实施,为整个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指南。时隔15年后,2023年,新一版《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方案》启动编制。新方案在哪?对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又有了哪些新思考?

2008年版《方案》,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方针,按照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理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生命共同体,要求重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十数年间,通过推进退渔还湿、生态移民、两船清理、栖息地营造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泗洪洪泽湖湿地累计完成退渔还湿、退圩还湖面积28.9万亩,开展了水系疏通、地形塑造、外来物种治理等3.6万亩生态修复工程。如今,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实现了种类和数量的双增长。鸟类种类增加到226种、植物种类突破至667种,鸟类总数增加到50余万只。此外,诸多濒危物种——震旦鸦雀、豹猫、野大豆现身保护区。可见,随着网退、船退、人退、植被恢复等措施的有效落实,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正持续向好发展。在上一轮长江经济带120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泗洪洪泽湖湿地排名第三。202211月,洪泽湖湿地生态修复实践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隆重发布。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果后,摆在眼前的新问题是,花大气力恢复的绿水青山,如何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成为新方案编制中重点内容。不仅提出推动物质类生态产品实现,如周边居民可对洪泽湖湿地部分区域稠密的荷叶进行控密间采,以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和光照,并将采下的荷叶做成荷叶茶,带动百姓致富;还提出推动调节类生态产品交易,即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碳汇核算,主动参与全国或自愿碳市场交易,显露出保护与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思路。此外,不仅在空间上清晰地规划出修复区>未修复区>养殖区的格局,更引入智慧湿地建设概念,并强化生态修复技术支持,探索出边潭心滩两大修复模型,即利用微地形改造技术,以非常小的成本打通了养殖塘与洪泽湖湖体的物理隔离,为生态催生业态提供生态技术保障。

绿色变现:在做活生态资源资产上先行探路

绿水青山可变现、能交易、会增值。紧紧围绕占全县总面积18.6%的洪泽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最大本底,泗洪县创立全国首批、省内首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把全境2693平方公里作为美丽花园来整体修复提升,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能力,以始终如一的绿色发展定力,扛起探路使命,充分挖掘山水资源,带动全域发展。

念好山水经颜值彰显价值坚持全境生态、全域旅游、全景融合理念,使山水资源成为最有价值的金字招牌、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洪泽湖湿地这一生态优势、抢抓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契机,泗洪县布局一核·两线·八片区规划,拓展生态+衍生业态,积极举办湿地文化旅游季”“稻田湿地马拉松”“百万垂钓赛等文旅节庆赛事,以魅力文旅持续扩大影响。先后建成亚洲最大的圆形垂钓场、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百里湖湾骑行廊道等设施,创成3A级以上景区9家,探文明之源、享泗洪美味”“湖畔烽火、红色故土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精品线路和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全县年度旅游人次、综合旅游收入分别突破千万人次、百亿元大关,实现三年翻番,大湖湿地 水韵泗洪生态旅游品牌持续叫响。

走好创新路资源变为资产针对生态产品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等问题,泗洪县搭建了两山生态集团和绿电绿证服务中心等实体交易平台,探索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化交易,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累计交易绿电26.3亿度,完成全国首例蒸汽冷凝水水权交易、全省首单绿票交易和全省首笔苏碳融贷款,获评全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并在全国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创新生态品牌贷”“生态农融仓等绿色金融服务品牌,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评估、融资渠道,有效撬动信贷资金4.8亿元、惠及经营主体200余户,相关做法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专报推广。

生态共富:拓宽湿地惠民之路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推动生态产品供需有效对接,切实把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让昔日的无序开发者自觉转变为生态守护员

经济效益乘数裂变坚持以品牌+推动生态产品溢价、以技术+推动生态载体融合、以电商+推动生态产业振兴,整合生态农产品、文旅产品、文创产品等资源,打造缤纷泗洪区域公共品牌和电商平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带动实现授权产品溢价20%以上、本地品牌农产品线上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

社会效益普惠共享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过程中,始终把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摆在首要位置,不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品质,也让好山好水好风景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截至2024年底,全县民宿数量达120家,实现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带动就业1500余人,群众真真切切在尝到甜头中看到了盼头、增强了劲头,实现了绿色发展指数与生态惠民水平双提升。

(作者系中共泗洪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何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