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

发布时间:2025-06-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金建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揭示了孕育人民政协制度的基因,也揭示了人民政协显著政治优势的密码

人民政协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必然产物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实践,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制度。在探索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前进道路上,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合群睦众、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政治智慧和治理经验,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人民政协制度与中国的历史相承接、与现实国情相契合、与人民价值共识相融通。人民政协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承载着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独特民主形式,其显著政治优势与生俱来。

人民政协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作为、三个有利于深刻阐述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有利于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好保障最广大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有利于最大限度把全体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这三方面的显著政治优势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人民政协70多年的发展实践创造性提出来的,深化和拓展了人民政协制度的科学内涵、特征优势和实践要求。

人民政协已经并将不断展现出旺盛生命力人民政协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人民政协制度伴随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不断成熟定型,在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持续绽放,以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形式,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已经并将不断展现出旺盛生命力,对人民政协事业予以高度评价。

人民政协体现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独特魅力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所拥有的这种多重功能角色,是中国政治体系中其他组织和机构所不可替代的。与国外的协商机构相比,人民政协是基于人民立场探索出的科学的制度安排,是具有完备制度体系的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不断发展的管用的制度安排,切实保障人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更接近协商、团结、和谐、共赢的目标,更符合实现人民利益这个民主的本义。人民政协是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具有独特政治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奋进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并把这一显著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际成效,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70多年来,人民政协显著政治优势之所以能得到充分彰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政协工作的生命线,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制度、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和政协委员的重大政治责任,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进一步实现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上共同进步、行动上步调一致。要把加强政协党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做到两个全覆盖,推动党建和履职工作目标衔接、同向发力,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履职高水平。

二是要抓好平台建设这个重点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显著政治优势,必须不断拓展协商方式和平台。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形成了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网络议政、专家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取得了积极成效。要立足多渠道、广覆盖、更灵便,积极搭建政协委员、政协参加单位与各方面的对话交流、恳谈沟通平台,加强跨区域协商,完善全国省市县政协上下联动协商,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参与决策咨询、决策评估的履职新形式,不断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平台,拓展政协协商参与面,扩大界别群众工作覆盖面,推动政协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三是要突出制度建设这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积极健全人民政协工作制度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决策部署和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具体安排,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挥政协统一战线组织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健全协商议题提出、重点协商方案生成机制,优化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完善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建立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机制,健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以制度的更加定型、更加成熟,促进优势的发挥更加充分、更加持久。

四是要夯实委员队伍建设这个基础政协委员是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建设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政协委员队伍,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显著政治优势的重要保障。广大政协委员要珍视政治身份,锤炼政治品格,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履职本领;秉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聚焦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履职尽责,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具体实践。政协组织要承担好联络、管理、服务委员的职能,积极为委员履职创造条件,把人民政协建设成为委员之家、民主之家、团结之家。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于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