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人才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常州大学主动回应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坚持立足地方、服务行业,着力培养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筑牢创新人才成长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地方历史文化作为其鲜活载体,蕴藏着独特而丰厚的教育宝藏。扎根地方的高校,正是通过这些承载着历史智慧的文化基因,彰显其独特的办学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培育地方名人校园文化品牌,以厚重精神滋养人才。常州从2500多年前延陵季子开邑以来,就以文化兴盛、人才辈出而著称。学校以常州历史名人追求真理、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人格魅力和高深的学术造诣浸润学生思想,建成刘国钧管理学院、吴敬琏经济学院、史良法学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华罗庚学院等一批以常州地方名人冠名、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学院,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学子在此求学和深造。塑造地方历史名人文化环境,以文化氛围熏陶人才。地方历史名人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学校通过用常州历史文化名人名字为楼宇、道路和广场命名,建造展示常州历史文化的名人雕塑和地方历史文化长廊等措施,让地方历史名人的典型事迹和精神品质进校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并内化为创新品质与创新精神。成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以家国情怀涵养人才。成立校级学术研究平台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先后与全国44家革命纪念馆进行战略合作,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红馆、红库、红刊、红书、红社、红联、红基、红培、红课、红剧等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十红”教育教学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学术研究。
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布局,培养产业急需创新人才。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劳动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素质。为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学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布局人才培养专业链,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新兴学科专业集群。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逐步形成适应地方高新产业发展的学科布局。按照扎根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人才培养思路,紧密跟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重点突破、强化优势、整体推进”的建设原则,形成“基础学科支撑、优势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学科带动”的动态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目前拥有ESI全球前1%学科4个,软科世界一流学科7个,软科中国最好学科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紧跟区域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建设满足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江苏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及常州市新能源产业战略,主动布局区域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并建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年来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智慧新能源、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等29个微专业建设点,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将科教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新质人才。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深化协同育人,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机器人产业学院立志服务“制造强国”国家战略,以产品经理、工程师和硬科技创业者为培养目标,组建校企教师教学团队、跨学科学生团队,重构学生项目化学习流程,改革课程学习评价模式,构建真实场景资源平台,形成全程跨学科融合、项目制教学与科创训练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收获校企合作授权和受理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18项、校企合作软件著作权11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业大赛、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等全国性竞赛中累计获奖40余项,其中全国性一等奖8项。
探索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模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再是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尖”综合研究型大学的专属。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能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又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常州大学打破固有的观念束缚、资源藩篱和制度桎梏,通过国家级双创学院平台、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双创微专业,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之中,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格。通过创新创业大讲堂讲解科学家研究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创新思维、科学精神;通过“常创故事会”邀请杰出校友分享成长和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术追求;通过“青马培训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未来投身科学和科技创新事业奠定思想基础。选派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累计获得国赛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2项。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创新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在学院层面建设校级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区,在专业层面建设专创融合工作坊,实现学院双创教育工作“专人+专金+专场”,在班级设立学生双创委员,将双创教育延伸至所有班级。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全校设立双创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点31个,并制定质量标准,遴选专业教师加入示范专业教学团队,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和全过程覆盖。构建“双创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双创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机融合,建成校级专创融合示范课程112门。打造知行融通的双创生态体系,提升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为核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为抓手、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为纽带、大学科技园种子资金为保障,建立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等五链融通的双创生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创业孵化的良性循环。与常州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突出科技创新,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孵化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已有224个初创企业落户,涉及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领域。学校拥有江苏省内唯一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专业研究院——江苏省技术转移(常州大学)研究院,率先在全国开展复合型技术转移领域研究生培养,2020年获批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院产业、教育、创新“三链融通”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