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对“打头阵”的重要指示作出细化部署,为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明确了“任务书”和“施工图”。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具备“打头阵”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推动江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作用,打通各种堵点卡点,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超前布局,创新政策密集出台。2023年,江苏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全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2024年,江苏出台《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行动方案(2024—2026年)》,推进100项重大前沿技术攻关;发布《关于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的意见》,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的数据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此外,江苏还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健全数据基础制度,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加大投入,产业项目加快落地。2024年,全省财政科创投入788亿,其中省级基础研究投入增长55%,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3.3%。同时,科技研发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超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首次突破50%,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形成“撬动”效应,活跃度在国资母基金中位列全国第一,有效带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搭建平台,融合发展效益显现。2024年,江苏与教育部启动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已有80多项成果转化落地。建设高能级平台,包括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累计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率先布局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积极探索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江苏有9家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前50强,入围数居全国第一。2025年3月,江苏等7个省市获批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开拓市场,投融资活跃度显著提高。2024年,江苏新增境外上市公司超14家,进一步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提升江苏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2025年3月,江苏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正式迈入“700+”时代,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1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48家,继续双双稳居全国第一位。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必答题”。需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产业创新生态等方面精准发力,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挥高等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一是依托一流大学集群的吸引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效。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牵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推进国家“双一流”“强基计划”建设,增强在苏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科技发展、产业发展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度,科学设置未来技术相关学科。推动在苏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研究院和实验室,促进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无缝对接。加强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的支持力度,依托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平台,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二是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转化,推动更多专利“下书架、上货架”。建好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全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存量专利,动态掌握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加强未来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布局。强化制度创新,优化成果转化管理模式,完善专利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专利产业化水平和质量。三是加大科教投入力度,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双轮驱动,以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线,强化科教投入,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增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重点在拔尖创新人才牵引、基础平台支撑等方面发力,加快打造我国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和前沿科技突破先导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提振企业科创热情,优化江苏产业布局。用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盘活产学研一体化机制,面向新兴产业新增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充分调研新兴产业领域小微型企业需求,将更多民营企业纳入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对研发投入占比高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二是锚定新兴产业赛道,培育高影响力头部企业。立足江苏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全力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打造一批头部企业。抢抓数据密集型产业井喷风口,依托南京和苏州枢纽地位,打造有影响力的数据要素型企业。三是构建新兴产业梯度培育体系,改善科技企业金融生态。在第三代半导体、氢能、通用智能等其他未来产业领域延续“揭榜挂帅”机制,针对性扩充“瞪羚—独角兽—小巨人”三级培育库。推动省内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扩容,支持本土证券机构设立海外创投基金。
营造良好产业创新生态。一是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聚焦通用智能、大数据、未来网络等前沿新赛道,形成“大院大所+大设施+大平台+大企业”贯通式创新策源与成果转化格局,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全链条培育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统筹省内创新布局,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支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南京、环太湖、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促进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等众多节点,形成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创新发展格局。立足资源、人才和科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各地政策间“内卷式”竞争,促进产业统筹布局、良性发展,实现全省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填补新兴领域立法空白,细化执行标准。面向新兴产业建立健全数据隐私、知识产权、反垄断、人工智能伦理、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细化数据交易市场准入规则、数据资产确权与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制度,有效防范算法歧视和滥用风险,引导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