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破解乡村振兴困境的关键路径。黄桥镇地处泰兴东部,是一座千年古镇、红色重镇、文化名镇,自1968年起,这个小镇就与来自西洋的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已成为久负盛名的“中国提琴产业之都”。黄桥镇以乐器制造产业为抓手,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文化教育赋能、文旅融合提质等多维度举措,实现富民与润心的双重目标,成为全国特色小镇的典范。
农民端起“金饭碗”
从一个提琴配件作坊起步,黄桥镇以一把提琴撬动富民产业。全镇220余家提琴生产及配套企业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年产提琴超100万把、配件100余万套,占据国内市场70%、全球40%份额,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把“会唱歌的木头”,正让本地农民捧着“金饭碗”,在乡村振兴路上奏响增收强音。
全链贯通,放大增收效益。打破初期“代加工”模式,构建起原材料供应、配件制造、整琴组装、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一把琴的生产链条上,从木材烘干师到漆面工艺师,从配件打磨工到整琴调音师,孕育着各种就业机会。在凤灵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仅提琴产业就直接吸纳3万多劳动力,且80%为本地农民。电商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富民增收。电商兴起后,凤灵集团成了当地提琴制造业的“黄埔军校”。进去学习的人多,出来开办个人工作室通过网店卖整琴的人也多,壮大了产业规模。有制琴技艺的农民农闲时还可以制作配件在网店销售,实现“农田提琴一把抓”。
技术赋能,打开增收空间。在黄桥提琴智能生产线,数控车床正以0.01毫米精度加工琴身,自动化涂装线让生产效率提升3倍。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攻克音质改良、环保材料等核心技术,中高端提琴价值跃升至万元级。更具突破性的是,衍生开发的乐器工艺品、音乐文旅产品,让一把琴的价值链条延伸至文创市场。全镇建成了乐器工匠培训总部,经培训的技术工人月薪较传统岗位有大幅度提高,实现技术升级到收入升级的良性循环。
匠心独具,突破高端市场。“名人、名企、名牌”三大工程让黄桥提琴站上价值链高端。全镇集聚数十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数十位制琴名匠,凤灵集团打造的私人订制工坊里,手工琴单价甚至可以突破10万元。目前“凤灵”已成为国内提琴行业唯一“中国驰名商标”,带动多家企业跻身高端市场,“高端定制—品牌溢价—收入倍增”的发展闭环真正让“木头疙瘩”变成了“金坷垃”。
打造产业新生态
新时代背景下,黄桥镇推动提琴产业向产品研发、音乐教育等多领域拓展,打造高质量特色化产业生态。依托“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和“全国音乐教育联盟示范基地”双平台,加速建设“琴韵小镇”,打造集研发、生产、交易、会展、艺术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小镇。
用产业升级夯实发展根基。为了进一步支持乐器产业提质升级,当地通过建设乐器产业中小企业集聚区(如22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投资5000万元建成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专门为小提琴提供打磨、喷涂的乐器公共服务平台——黄桥乐器智能环保表面处理中心,集中处理打磨、喷漆等污染环节,既解决环保难题,又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惠及数百家企业;出台购房券、人才社区等优惠政策,吸引制琴师、音乐教师等人才落户,与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基地,引入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在“万物可直播,人人齐带货”的时代,当地瞄准机遇,布局“电商+直播+快递”模式,与顺丰共建“电商+快递+产业”融合模式,以物流串联生产、销售、售后环节,推动黄桥从制造中心向“产供销一体”音乐产业生态圈升级,助力“琴韵小镇”品牌价值提升。
以音乐教育拓展产业生态。全镇85%以上学生接受系统音乐艺术教育,45%的学生参与乐器普及课程,累计培养超万名提琴演奏人才。南京艺术学院考级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师专业水平认证“泰州认证中心”确定落户在此,当地定期开展音乐教师培训、国际学术论坛及名家演出。依托“琴韵小镇”平台举办“国际乐器演奏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并承办省级器乐大赛,所举办的“琴韵之星”全国少儿乐器大赛已形成一定影响力。黄桥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已经逐步形成学校课堂、社会艺培、社区活动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通过校园普及、专业认证与高端活动三层体系,搭建起黄桥“教育—实践—展示”音乐教育生态链。
以高雅艺术激活文旅新业态。依托“历史文化名镇”与“红色文化重镇”底蕴,植入提琴艺术元素,打造文化IP。重点建设“一湖一厅两片区”(音乐湖、小镇客厅、乐器产业集聚区、琴韵文化拓展区),开发乐器博览馆、提琴主题雕塑等景点,推出“提琴制作体验+红色旅游”特色线路,让游客领略提琴文化的同时亲手制作提琴配件。自2017年起,“6·21国际乐器演奏日”中国主会场已经连续8年在享有“东方克雷蒙纳”美誉的黄桥举办,随之打造的“乐器艺术之旅”推进特色旅游进一步提档升级。2020年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5年黄桥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当地文旅收入显著增长,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升级,实现“产、城、旅”深度融合与全域旅游提档。
用音乐找到心灵归宿
当提琴制造成为经济支柱,音乐文化也自然升华为黄桥人的身份认同。音乐在这里不仅是产业符号,更是黄桥独特的精神气质。
以琴声哺育青少年成长。自2010年起,全镇中小学将音乐教育纳入综合管理测评,实现在校生普及率100%。黄桥小学教育集团依托“提琴之都”优势,创办小提琴、钢琴、古筝等十余种乐器社团,打造“班班有琴声,人人会演奏”的校园生态。音乐老师有感而发:“音乐是属于所有人的精神宝藏,让孩子们从小就沐浴在悠扬的琴声里,可以以琴养德、怡情、启智、培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乐器演奏教学的普及,既传承了家乡产业基因,更培育了一代人的艺术素养。
以乐韵滋润群众生活。在黄桥,音乐已经融入社区和家庭日常,几乎每个人都能演奏一两件心爱的乐器。在这里,提琴、吉他、爵士鼓等乐器触手可及,群众在演奏中享受快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银发交响乐团每日奏响欢乐的共鸣曲:老人们或拿着小提琴、二胡、口琴等纵情演奏,或站在台上深情歌唱,他们演绎着《歌唱祖国》等经典曲目,让激情岁月在旋律中重生。街角公园中,左边大爷拉一首“巴赫”,右边大妈和一首“帕格尼尼”。“音乐让我们不再孤单,老有所乐,心更年轻!”——质朴的话语道出音乐赋予他们的精神滋养。
因为一把提琴,黄桥镇不仅实现了经济跃升,更让日常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遍布各处的乐器制造企业和名师工坊、街头巷尾的即兴演奏,使黄桥成为名副其实的“提琴之都”和“爱乐之城”。这种“产业富民+文化惠民”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也让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