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街道作为安徽省桐城市主城区所在地,辖区内有各式各样的街巷里弄数百条,其中最著名的却是一条宽不过2米、长仅100米的小巷——六尺巷。300多年来,周遭环境几经变换,这条小巷所承载的“礼让”之道却从未断绝。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近年来,文昌街道立足本土深厚的“六尺巷文化”底蕴,以“礼让和谐”精神为核心,创新落实“六尺巷工作法”,构建了“自治为基、德法兼容、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文化铸魂:以“六尺巷精神”涵养基层治理新风尚
六尺巷的故事始于清代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智慧,历经三百余年传承,其“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精神早已融入桐城人民的血脉。文昌街道深挖这一文化富矿,将“六尺巷精神”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践动能,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融合。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解矛盾。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始终秉持“礼让为先”的理念,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为基层治理保驾护航。西苑社区农机公司职工宿舍区曾因邻里琐事纠纷频发,甚至创下民警一天三次出警的纪录。社区干部以六尺巷典故为切入点,组织居民围坐议事,讲述张英家书的故事,引导双方各退一步化解矛盾。最终,小区菜地变绿地,卫生抢着干,邻里间互帮互助的“长桌宴”取代了往日的争吵声。类似案例在街道不胜枚举:龙眠桥头商户因广告牌安装纠纷剑拔弩张,街道干部运用“六尺巷调解法”,通过调整广告牌高度、加装绿植降噪,让双方握手言和。2021年以来,街道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83件,调处成功率高达99.4%,生动诠释了“文化软实力”对“治理硬难题”的破解之道。
以德载治,崇德向善育新风。注重将“六尺巷精神”融入家风家教和村(居)民行为规范。街道创新推行“治理积分制”,将平安建设、邻里和睦等纳入“正向积分”,将违法失信、缠访闹访等列入“负面清单”,引导居民见贤思齐。同时,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家庭”评选活动,累计涌现“中国好人”2名、“安徽好人”4名,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翻身社区“暖心社”通过培育居民公共精神,推动“生人”变“熟人”、“熟人”成“家人”;六尺巷社区自编自演黄梅戏《六尺巷》,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让礼让精神深入人心。
融史入景,打造治理新名片。如今的文昌街道,处处可见“六尺巷文化”印记:街头壁画绘礼让故事,社区张贴“让三尺”诗句,志愿讲解员为游客讲述小巷典故……西苑社区更以“六尺巷工作法”为依托,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文化景观与治理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居民认同感,更吸引了八方游客。2024年,六尺巷游客量同比增长54.73%,周边民宿、特产店收入显著提升,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党建引领:以“红色引擎”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文昌街道坚持将党建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通过建强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发挥党员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建强组织,织密治理“一张网”。全域构建“街道党工委—村级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翻身社区将服务区域划分为5个网格,党员参与信息采集、矛盾调处等工作,累计解决实际问题100余个,化解纠纷75起。全面实施“书记领办项目”工作机制,2024年领办基层治理类项目问题48个,推动解决六尺巷周边风貌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难题76个,形成了“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的闭环管理。街道党工委的书记项目获评安徽省2024年度群众广泛欢迎的领办项目。
创新机制,凝聚共治“一条心”。探索“六尺巷理事会”“网格板凳会”“小区议事会”等协商机制,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碧峰村的“板凳会”让干部与村民围坐一桌,以“一壶热茶”打破隔阂,既化解了占道停车纠纷,又通过“邂逅碧峰”婚介活动解决青年婚恋难题。在六尺巷社区,“小巷议事堂”吸纳民警、物业、共建单位代表共商共议,成功解决屋顶太阳能拆除、下水管堵塞等民生问题11件。
先锋带动,拧紧服务“一股绳”。党员干部是基层治理的“排头兵”。街道深化“双报到”机制,组织102名在职党员加入“六尺巷·德邻社”志愿服务团队,建立帮扶对子41个,慰问困难群体40余人。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乔丽娟扎根一线,带领团队将“问题大院”变为“和谐典范”,展现了基层党员的担当。此外,“红色物业”连片托管15个老旧小区,让“失管小区”焕发新生机;“七色志愿服务队”吸引青年和社会组织参与,累计开展活动90余场,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
科技赋能:以“智慧治理”提升精准服务效能
面对基层治理的新挑战,文昌街道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通过科技手段推动治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为“六尺巷工作法”插上智慧翅膀。
数据集成,构建治理“智慧脑”。打造智慧社区平台,整合人口、房屋、公共设施等信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翻身社区通过平台精准定位充电桩需求,解决老旧小区“充电难”问题15个;综治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矛盾高发领域,提前介入化解风险。2024年,依托“雪亮+平安乡村”项目,在全街道15个村(社区)布设视频监控536个,重点区域覆盖率达100%,协助破获刑事案件5起,盗窃案件实现“零发案”。
云端联动,畅通民声“直通车”。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线上,全面推行“网格码”智慧服务模式,让群众足不出户“码上”提意见、“码上”知政策、“码上”解难题、“码上”办事项。同时通过楼栋群、小区群实时收集群众诉求;线下,依托“逢四说事室”“睦邻会客厅”面对面听取意见、定分止争。翻身社区创新“理来礼去”工作法,通过线上接收居民反映的噪声扰民、漏水等问题,线下组织多方协商等方式,2024年累计解决民生难题146件。该社区的智慧安防系统通过24小时巡查,为群众提供“一老一小”看护、失物寻找等服务20次,赢得广泛好评。
服务升级,打造幸福“生活圈”。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优化了服务体验。全街道建成“共享空间”41个,为群众提供文娱、议事等服务;开设“长者食堂”“四点半课堂”等,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推行“一网通办”改革,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遍布全街道的“红芯驿站”“暖‘新’驿站”等为快递员、外卖骑手提供歇脚充电等服务,彰显了城市温度。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智慧,穿越时空指引着今天的治理实践。文昌街道坚持文化铸魂、党建聚力、科技赋能,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突破,让千年文脉滋养现代治理,让“礼让和谐”的桐城故事绽放新时代光芒!
(作者系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