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的“小园丁计划”到中学的“城市生态修复项目”,从企业车间的实践课堂到社区服务的公益行动,德国的劳动教育始终以实践为根、素养为魂,将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全学段、全场景。充分引导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其发展个人技能、规划职业选择,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源于其自身的文化根基与系统化设计。
校企共育,从职业技能训练到劳动价值浸润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德国学校劳动教育一直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20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凯兴斯泰纳提出把以往传统的“书本学校”改为“劳作学校”,其核心思想是促进学生把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精神的道德教化合二为一。二战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育人目标。
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被视为全球典范,其精髓在于将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培训紧密结合。在汽车工厂的实训车间,学徒们的日常颇具代表性:上午在职业院校学习最新的工业理论,下午化身“车间工程师”调试机械臂参数。这种“工学交替”模式使技能培养始终与企业需求同步,而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更深化了劳动价值观的传递: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对社会的承诺。这种理念渗透至教育全过程——学徒需定期参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例如为残障人士改造生产设备,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这种价值浸润机制,正是德国“劳动敬畏文化”的生成基础。
德国劳动教育在协助学生解决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各类现实问题的同时,注重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树立,为未来学生有能力、富有责任感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全方位支持。
绿色理念,从劳动技能培养到劳动品格塑造
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性阶段,除了重视劳动技能培养外,也非常重视劳动品格塑造,特别是对学生的劳动观念、责任意识以及价值追求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劳动教育生态体系之中。
德国的绿色劳动教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素养培育体系。德国青少年普遍认同“个人劳动与地球未来息息相关”,且这种生态责任意识已转化为行动。弗莱堡作为欧盟首批“零废弃城市”试点,自2015年起在全市推行Green School Freiburg计划,覆盖32所中小学及弗莱堡应用技术大学,其特色在于将劳动技能训练与生态价值观培育相融合。学生可将垃圾分类数据导入平板,结合地理课的碳排放公式与生物课的微生物分解原理,最终形成《绿色行动报告》。“这不是作业,而是交给未来地球的承诺书。”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各学段。
德国绿色劳动教育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和采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促进学生提高责任意识、自主能力以及社会行动能力。
学科融合,从生活技能教育到劳动素养进阶
德国劳动教育的全民性不仅体现在职业教育阶段,更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设置来实现劳动价值观的早期渗透,以综合性项目的形式重构知识体系。小学阶段以“常识课”为核心,通过纸工、编织、木工等实践课程培养动手能力,并要求学生计算成本、推广作品,初步建立经济观念。中学阶段则分化为技术、经济、家政、职业四大模块,课程占比达总课时的8%—10%,与数学、科学等学科并列。
德国学校7—10年级劳动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通过设计不同的主题,将劳动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家政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加以融合,构建综合课程。如巴符州的“日常文化·饮食·社会”课程面向7—10年级的学生开设,主要围绕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真实社会问题展开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学习与生活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培育学生的生活技能与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行动能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建立劳动价值认知与职业发展意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公民。这种从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全民渗透式劳动教育模式,最终构建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共识。
德国中小学劳动课程主要以素养结构化为导向,通过综合课程的形式,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作为主线,形成了从简单主题逐步深入的连续性课程编制形式。
德国的劳动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劳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的“预备课”,而是“全人教育”的核心维度。它既要培养“会劳动”的双手,更要塑造“懂劳动”的头脑与“爱劳动”的心灵,成为连接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系统工程。随着信息化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原有劳动形态不断变化,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改革需要聚焦三大方向:
一是价值锚定,让劳动精神可视化。可开发“劳模故事VR课”,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动态叙事场景,如通过多感官交互设计让学习者体验高铁焊接大师0.01毫米精度控制的职业境界;开设“非遗技艺研学营”,让学生在青铜器的錾刻、云锦的织造中体会工匠精神的千年传承,在复原古法工序中解码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这些沉浸式体验能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情感共鸣。
二是体系贯通,打破学段割裂。学前教育阶段开展“21天自我管理成长计划”,通过游戏化打卡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小学阶段侧重劳动启蒙,通过生活化场景培养基础劳动认知与简单操作能力;初中阶段实施技能拓展,在多样化劳动场景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高中阶段强调专业融合,开展基于学科知识的创造性劳动;大学阶段则推进产学研贯通,实施具有专业深度和社会价值的创新型劳动实践。
三是评价革新,从量化到叙事。用“劳动叙事档案”替代传统考核,记录学生从“学会钉纽扣”到“组织义卖帮助留守儿童”的成长轨迹,从技能掌握、社会贡献、创新思维等维度进行动态评价。构建涵盖不同学段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小学注重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中学兼顾过程与成果评价,考查劳动技能掌握程度;大学侧重于对劳动成果的创新性、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评价,以评价推动各学段劳动课程质量提升。
教育的目的不止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劳动教育真正扎根中国土壤,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能干活的双手,更有懂得“为何劳动”的清醒头脑与温暖心灵。这需要教育者以系统思维重构课程体系,以人文情怀浇灌实践项目,更需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价值共识——唯其如此,劳动教育方能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沃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