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带着组织的信任与嘱托,我怀揣着满腔的热忱,跟随省委驻涟水县乡村振兴工作队,踏上了涟水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当车轮碾过乡间小道,窗外掠过青翠却略显寂寥的田野,零星散落的村舍里,少见年轻人的身影,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悄然涌上心头。我此行的身份,是涟城街道林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我将融入眼前这个“大家庭”,在这里正式开启乡村振兴帮促工作。
初来乍到:村民的质疑?前进的动力!
“卞书记,这就是我们林码了。”村支书老甘指着前方介绍,语气里带着些许无奈,“户籍2150多人,常住的只有500来口,多是老人带着娃。地有3400多亩,可除了稻子麦子玉米,啥产业也没有,典型的‘空心村’。”眼前的景象印证了林码经济的薄弱:萧条的村道,紧闭的门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停滞的气息。一时之间,我也有点束手无策,不知工作该从何做起。
走访是了解村情的钥匙。在村民老刘家的小院里,我跟他拉起了家常,聊熟了,这位朴实的老农敞开了心扉,话却像刀子一样扎进我们的心里:“卞书记,你们省里来的干部,到我们这穷沟沟能待几天?”路过的几位村民也停下脚步,七嘴八舌地附和:“是啊,我们村穷了多少年,年轻人都跑光了。到时候你拍拍屁股走了,我们还不是老样子?”从村民的言语中,我看出了他们的疑虑,也捕捉到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期待。我站起身,环视着大家,表明自己的态度:“各位乡亲,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今天我来了林码,就是林码人!就跟大家一起想办法,一定让林码迈上发展的台阶!”那一刻,小院里安静了,老刘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光有决心不行,林码的“病根”到底在哪?走访越多,问题越清晰:发展目标模糊、发展信心不足、发展路径不畅,需要有个强有力的“主心骨”。我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核心,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把“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网织得更密实,让老党员发挥“话事人”作用,用“1+5”联户把党员和群众的心连起来。紧接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一场接着一场开。会上,我不讲大道理,就带着大家看周边那些干出点名堂的村子:“看看人家怎么干的?为什么人家能行,咱们就不行?”讨论越来越热烈,希望的火苗逐渐被点燃。经过反复酝酿,“建设富裕宜居幸福林码”这个目标,终于获得认可,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目标定了,路怎么走?不能拍脑袋!我们请来专业团队,扎进村里搞调研、做规划。整整四个月,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最终,一份承载着林码未来的规划蓝图出炉了,目标、布局、产业方向清清楚楚,与此同时,我们也拿到了上级下发的“通行证”。捧着这份沉甸甸的规划书,我知道,林码的“骨架”立起来了。
产业破局:粮库“新生”与老校址“复活”
蓝图再好,没钱寸步难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撬动振兴的关键支点。涟水是产粮大县,常年粮食产量超过100万吨,我跟村干部商量:能不能围绕粮食做产业文章?带着疑问,我拉着村干部,又请来县粮食集团的专家共同组成考察团,到县里和周边考察项目。做烘干厂还是大米加工厂?一圈看下来,粮食集团王经理的分析一针见血:“烘干设备就忙个把月,闲置太亏;大米加工竞争白热化,风险大。要我说,就上粮库。市场缺口大,收益稳定。”
这建议与我和村“两委”干部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我们把目光锁定在村里破败不堪的徐集粮食收储点。老粮库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已超期服役二十多年。县粮食集团的胡总指着仓库外一根根歪斜的加固柱,感慨万千:“卞书记你看,这老粮库全靠这些‘拐杖’撑着,不然早塌了。仓容才6000吨,拆了它,一点不可惜。”说干就干!我们与县投资控股集团、粮食集团几轮磋商,合作方案最终敲定:彻底拆除徐集旧库,原址重建现代化新粮仓。2024年底,随着最后一粒粮食转移完毕,轰隆的机械声响起,这座承载历史的老粮库完成了它的使命。今年3月13日,新建仓房破土动工,半年后,一座总投资约3600万元的现代化粮库将在这里拔地而起。项目建成后,收益将按各方出资比例分成,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稳定增收30万元。这钱,就是林码发展的“活水”。
一个产业项目还不足以托起林码的未来。我们又“盯”上了村里废弃多年的小学旧址。老村小占地约7亩,教室在两年多前就作为危房拆除。“我们一直想利用这块地建厂房,对外招租,但土地性质卡着。这是教科文卫用地,一旦动工就会造成违规用地。”村干部对此很无奈。“能将闲置资源盘活利用是好事,我们再去争取一下。”我带着一丝希望,找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几番沟通,柳暗花明!有关负责人在查询该地块权属地类后,告知“可以借重新编制村庄规划的机会,把这块地的用途调整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这样就能合规建农业相关设施。”好消息传来,村里欢欣鼓舞。我们立刻行动,根据种粮大户实际需求,计划将这里建成一座集农机、化肥、种子存放于一体的综合仓储中心。更妙的是,屋顶还能铺上光伏板,“晒着太阳”就能赚钱。项目进展神速,立项、设计、审图一气呵成,现已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每年又能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废弃的校园,即将焕发新的生机。
改善民生: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幸福
走在村里,村民呼声最集中的就是两件事:修路和建广场。村里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主干道窄得可怜,宽不到2.5米,一辆自行车靠边停,汽车就过不去。还有不少道路年久失修,村民出行十分不便。我和村“两委”班子制定道路修建两年攻坚计划,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道路建设。此外,我们还积极发动村民:“路修好了,谁受益?当然是咱们自己!大家伙儿一起凑!”乡贤们闻讯解囊,农户们积极响应,村里再挤出一部分补贴。人心齐,泰山移。截至目前,硬化道路3条,拓宽道路1条,总长约3.5公里。
建广场的愿望同样强烈,但问题出在了用地上。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张,需要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我们多次向县里反映,努力争取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取得县政府批复同意。如今,广场即将竣工。今年3月,一场“厕所革命”在林码推开。户外旱厕臭气熏天,我们挨家挨户动员,将旱厕改造成室内卫生间。260多户改厕完成后,林码将彻底告别户外旱厕的历史。同时,整村绿化提升工程也已启动实施,还纳入了2025年县“绿美家园”示范点,未来的林码,不仅要富,也要美!
回望驻村这段时光,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完成了多少项目,而是学会了用脚步丈量民情。一句“卞书记来了”,从最初的生疏客套,到如今透着家常的熟稔,我知道,我的心已经和林码这片土地紧紧连在了一起。粮库的塔吊还在轰鸣,新厂房的蓝图正待落地,广场的欢歌笑语即将响起……乡村振兴,道阻且长,林码村的蜕变,正缓缓拉开序幕。
(作者系省委驻涟水县乡村振兴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涟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林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省纪委监委办公厅督查处干部)
责任编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