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地上书写协作情缘

发布时间:2025-06-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杨 荣    

从江淮腹地至黄土高原、从京杭大运河到陕北无定河,一段因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而缔结的不解之缘,在邗江和绥德之间悄然绽放。两年前,根据组织安排,我作为扬州市邗江区对口支援陕西省绥德县前方联络组组长,来到绥德开展援助工作。启程前,领导们嘱咐我想清楚三个问题——出发为什么、去了干什么、离开留什么。这援陕三问,时时在我心头回响。从那一刻起,我与陕北的缘分、与绥德的情谊,便徐徐铺展开来。

黄土坡上跑起扬州鹅

绥德,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文化多元。如何熟悉县情、理清思路、打开局面?我的第一步就是用双脚去丈量这里的土地。顶着风沙烈日,我走遍了全县15个乡镇。调研中,一组数据让我心头沉甸甸:工业经济占比不足一成,而全县40岁左右的剩余妇女劳动力竟有一万多。经过与组内同事们反复讨论,我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上——这似乎是最能直接惠及众多留守妇女的破局点。2024年初,毛绒玩具企业润宇工艺品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落户绥德。经过短短四个月建设便投产,首年销售逾2000万元,为当地创造了200多个就业机会,也创造了绥德项目落地的新速度。机器轰鸣声响起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希望的种子开始萌芽。

在枣林坪镇,连绵的红枣林曾是这里的骄傲,如今镇名枣林犹在,产业却略显单一。站在成林的枣树下,我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焦虑。为了解决产业困境,我决定尝试林中生金,邀请新疆林下经济的成功投资者前来考察,并成功引进了家乡扬州的三花鹅,在枣林中试养。首批大鹅于2024年中秋节进入扬州市场,因其绿色无公害而销售火爆,今年,第二、三批鹅苗也已进场,养殖质态良好。枣后坪村党支部书记郝如飞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今年的白鹅养殖预计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订单收购模式让我们养销无忧。

四十里铺镇是牛羊养殖大镇,但镇党委书记的眉头却时常紧锁:牛羊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养殖户的信心。听着养殖户的叹息,我深知单靠传统养殖难以抵御风浪。我们深入剖析养殖业的特性及市场动态,认识到,唯有跳出传统养殖与销售的局限,以工业化思维推动深加工,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提升养殖业的附加值。为此,我化身红娘,牵线搭桥,将扬州百年老字号裔家牛肉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房亚明先生请到四十里铺。当看到房大师与镇里一拍即合,共同商议创办兴牧源食品有限公司时,那份促成联姻的欣慰油然而生。今年,崭新的食品加工厂建成投产,线上线下齐发力,一系列精心制作的牛羊肉熟食走向全国。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窑洞里响起广陵散

绥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举世公认的陕北民间艺术荟萃之地和陕北文化的中心腹地。来绥德工作后,我一直在思考,除了产业互通,如何让烟雨江南的婉约特质与黄土高原的豪迈底蕴真正交融共鸣?漫步在扬州的城市书房时,我灵感乍现:这不正是连接两地文化的绝佳载体吗?扬州的文化品牌精神地标,能否也在绥德扎下根来?

20245月,我们联络组迅速行动,协调两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书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和选址建议。我们将运河之韵窑洞之魂巧妙融合,选定绥德县中心永定公园内的窑洞作为书房的建设地点。书房由四座独立窑洞建筑组成,总面积约170平方米,设计上,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灵动,以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理念,构筑出一个兼具舒适与文化底蕴的空间。扬州图书馆的设计团队,精心提取了两地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元素,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绥德城市书房的每一个角落。926日,全国首座窑洞书房向全县读者敞开了怀抱。

绥德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然而,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在此却鲜为人知。202410月,为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一场名为牵邗绥,系绥邗的古琴艺术名家音乐会,在绥德县文化馆内隆重举行。悠扬琴韵,不仅让绥德民众领略了千年古琴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古琴艺术的热忱与向往。扬州斫琴大师更是慷慨捐赠,为县老年大学带来了十床古琴。自202411月起,作为古琴艺术的传承者、传播者,我又多了一个无比珍视的新身份——绥德老年大学古琴公益课老师,每周与学员们相聚。一年时光,我们以琴为桥,以乐会友,不仅传递技艺,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里的心灵对话。目睹绥德古琴艺术从无到有,从嫩芽初绽到渐有模样,这份参与其中的喜悦与自豪,是我援陕生涯中一笔独特而珍贵的财富。

苦乐交织中的成长与收获

在落实东西部协作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三支人员的选配作为重点工作之一。2025年以来,我们修订了《三支人员管理办法汇编》,落实保障措施,努力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已有37名邗江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绥德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朱生萍老师,其家庭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接过丈夫的支教接力棒,在陕北的讲台上续写着苏陕教育合作的深情;青年中医师张世超,用精湛的医术和视患者如亲人的仁心,赢得了绥德百姓的广泛赞誉;农技干部黄春健,头顶烈日、翻山越岭,耐心指导,帮助群众通过科学养殖增收致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援建专技人才的责任……他们是邗江的名片,更是援陕三问最生动的答卷者。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和收获的信任,我更加坚信人才协作的力量。

千山万水,阻不断邗江与绥德的心灵交融;万里之遥,却因苏陕协作的美丽约定,令扬州邗江与榆林绥德山海相连、心手相牵。到陕北后,我克服了饮食差异的困扰及气候不适的挑战,而这片土地回赠给我的,远比我付出的多得多:书本里的延安精神”“老区印象,在这里变得触手可及;对东西部协作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不再停留于纸面上的理解,每一次项目的落地,每一份工作的推进,都让我真切体会到援陕工作的分量与价值;最珍贵的,莫过于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的深情厚谊。在一次次的理念碰撞中、一次次的团结协作中凝结的情谊,如同黄土般深厚,是我此行最温暖的收获。

援陕之旅,是使命的远征,也是心灵的归程。当出发为什么的初心,化为去了干什么的实干,最终沉淀为离开留什么的思考时,答案已清晰写在绥德日益兴旺的产业里,写在窑洞书房温暖的灯光下,写在两地干部人才交流碰撞的火花里,更写在老百姓舒展的笑颜和与我紧紧相握的双手中。这段跨越山海的绥德情缘,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永远的牵挂和无尽的动力。我相信,邗江与绥德的故事,在东西部协作的壮阔乐章中,必将奏出更加动人的旋律。

(作者系江苏省邗江中学党委书记,扬州市邗江区对口支援陕西省绥德县前方联络组组长,中共陕西省绥德县委常委、副县长)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