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发布时间:2025-06-25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张欢欢    

陈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凭借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经济智慧,长期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稳物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多年的战争创伤以及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烂摊子,使得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极为严峻。从19495月至19502月,短短数月间,上海等地物价如同脱缰的野马,飞涨约20倍,市场秩序混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危急时刻,陈云出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毅然开启了新中国第一场经济战役。

陈云深刻认识到,必须从金融与物资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在金融领域,他迅速组织开展金融秩序整顿。当时,投机倒把分子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特别是对金银外币的恶意炒作,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陈云果断决策,下令查封上海证券交易所,一举抓捕200多名活跃的银元投机分子,查抄大量的金银外币,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的嚣张气焰,稳定了金融市场。在物资调控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的三统一政策。通过这一政策,国家得以集中力量掌控粮食、纱布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物资,建立起强大的物资储备后盾。194911月的米棉之战是陈云指挥的又一场经济战役。面对投机资本对米棉等物资的囤积居奇,陈云精心策划,指挥各地贸易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行动,在关键时刻集中抛售储备的粮食和纱布,同时配合收紧银根的货币政策,使得投机资本措手不及,物价迅速回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获全胜,成功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稳定了民心,被后人誉为新中国财经史上的淮海战役

此外,陈云注重调整公私、劳资和产销关系,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充分考虑私营工商业的发展需求,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效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市场活力得以恢复,构建起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秩序,确保稳步运行。

勇挑重担,奠基工业破困局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新中国迎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阶段。当时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既缺乏成熟经验的借鉴,又面临资料匮乏、专业人才稀缺,工业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困难重重。陈云肩负起落实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任,在制定与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开创性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且具前瞻性的方针政策,作出了贡献。

面对重重挑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陈云协助周恩来主持编制符合当时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五年计划。他亲自组织开展大规模国情调查,深入工厂、农村、矿山等地,实地了解我国的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和人口结构等情况。在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中,陈云提出按比例发展、注重平衡等一系列重要的经济观点,对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拔地而起,中国工业体系从无到有,成功迈出工业化、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却因主观冒进、自然灾害及国际环境恶化等因素陷入新的困局,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粮食供应紧张,工业生产难以持续发展。危难之际,陈云再次挺身而出,主持全国财经计划工作,挑起了克服困难、挽救经济的重任。面对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他通过粮食部向中央提出进口粮食的建议,有效缓解了国内粮食供应的燃眉之急。同时,他主张工业支援农业,调整工业结构,使其更好地为农业和人民生活服务;强调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出搞活市场、增加供给的措施,允许农民进行一定的自由市场交易,以激发市场活力。此外,为了减轻城市的粮食供应压力,他还提出减少城市人口的建议,通过精简机构、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等方式,缓解了城市的经济压力。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人民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力促改革,统筹调整启新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实现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此时,陈云年事渐高、身体欠佳,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拨乱反正、恢复国民经济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陈云积极响应并全力支持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助力改革破冰。首先在农村改革方面,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探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争议。陈云回顾过往的经验,深刻认识到调动农民积极性对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性。19796月,陈云出席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与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就安徽一些农村搞包产到户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交谈,明确表示双手赞成包产到户。同时,陈云对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强调特区要办,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力求使特区办好。陈云提出经济特区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外资,也要重视国内的配套能力。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对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确保国内配套设施和相关政策能够跟上,以保障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工作中存在着冒进倾向,我国国民经济在多方面比例关系上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调失衡现象,在党中央领导下,陈云主持了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1978年,陈云在国务院务虚会上主张综合平衡,防止经济混乱,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要注重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协调性。面对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陈云和李先念联名建议对国民经济进行两三年的调整,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9793月,陈云主持领导国务院财经委员会,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国民经济,多措并举在调整中改革、整顿、提高,使得国民经济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陈云的一生,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许多重大事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奠基,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稳步推进,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积极推动,陈云始终坚定地站在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