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如春苗破土,充满朝气与锐气,但若只凭一腔热血往前冲,摸不清工作的门道,便如同手握刀具却不知如何开刃,难免会在实践中“绕弯”“碰壁”,陷入“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困境。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年轻干部既要厚积“破题”的冲劲,更需习得“解题”的智慧。摸清工作的门道,不是“走捷径”“投机取巧”,而是对规律的敬畏、对实践的总结、对方法的探索,是年轻干部成才路上的“必修课”,也是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的必经之路。
门道蕴含于矛盾的内核里。办法隐藏在问题之中,若想解决问题,先得学会解构问题。基层一线工作常被形容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年轻干部若只盯着“线头”硬拽,难免越扯越紧。比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拆违建”“装电梯”“扩车位”“费用分摊”等问题叠加,有时很难缠,甚至处理不好还会激化矛盾。但若能从中跳出来,不难发现小区本是个利益共同体,矛盾的核心在于“利益协调”与“共识凝聚”,找到“最大公约数”。如果看到了这一层,那么通过入户走访、搭建议事平台、引入专业团队等分类施策,分流处理纠纷,把问题逐个击破,工作自然能打开局面。摸清门道,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眉毛胡子一把抓”,需学会用“透视眼”看问题,提升对民情世事的洞悉力、对问题本质的洞察力,从纷繁现象中抓住“牛鼻子”,把“大课题”拆解成“小切口”,方能“抽丝剥茧”、化繁为简。
门道不是会议室里议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踩出来的。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摸清门道离不开脚下沾泥,甘当“小学生”。一名“第一书记”分享了他的驻村经历:初到村里推广特色种植,村民冷眼旁观。于是他拿起锄头,跟着老乡一起下地干活,闲谈中发现村民并非抗拒技术,而是担心销路。搞清这一情况后,他转而联系电商平台、搭建产销对接渠道,难题迎刃而解。无数实践启示我们,门道往往藏在群众的“话外音”里、藏在矛盾的“褶皱”中。年轻干部若想摸清门道,就得学会“沉下去”,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社区街巷中去,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从方言土语中听诉求,从家长里短中找答案,把裤腿上积攒的泥锻造为走进群众的“敲门砖”。
门道从来不是说明书上的教程,而是实干者用脚步丈量出的轨迹、用汗水浇灌出的答案。然而,急功近利者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却不知门道会藏在“慢变量”中。当然,摸清门道的过程,难免遭遇挫折。很多时候,门道不是一眼看到底的,也不会一蹴而就,而需耐得住性子,边干边调整、边干边优化。有的年轻干部遇到困难便心浮气躁,频繁“换赛道”“改策略”,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新时代的年轻干部须少些“速成心态”,多些钉钉子精神,在摸爬滚打中参透门道,在日拱一卒中沉淀真本领,努力成为堪当大任的“解题高手”。
(作者单位:中共宿迁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