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江苏,江海潮涌。在无锡高新区,满载物联网产品的集装箱正通过智慧口岸驶向全球;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研发人员借助“白名单”制度快速通关进口研发物料;在常州中瑞国际产业创新园,中欧工程师们正共同攻关智能制造技术——实践再次证明,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全球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江苏正以系统思维推进全面开放,书写新时代出海“新故事”。
协同平台产业,激活出海核心引擎
平台为产业融入全球创新链、供应链提供通道和规则接口,而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对全球市场的深度嵌入,又反过来要求并推动平台功能持续迭代优化。这种“平台赋能产业、产业牵引平台”的良性循环,正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核心动能。
平台筑基强产业,产业反推平台升级。在国际产业合作领域,平台的精准定位为产业引入全球资源,而产业的快速成长又促使平台拓展服务边界。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初建时,便以“中国制造2025”与“瑞士工业4.0”对接为核心,这种聚焦高端制造的平台定位,成功吸引瑞士医沛生集团投资建厂。而医沛生项目14个月投产、2025年增资1亿欧元的快速发展,又推动园区升级功能——园区不仅开辟外资审批绿色通道,还引入瑞士精密制造配套企业,使平台从单一合作载体升级为国际产能协同中心。
物流平台通循环,产业需求提升平台能级。“空港+陆港+海港”联动的物流体系,最初是为解决制造企业“进出口难、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南京禄口机场加密国际货运航线、首创“空侧直通”模式,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让货轮直抵龙潭港区,这些平台建设降低了“本地制造”的产品出口成本。而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对物流平台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三样”出口激增,企业需要更高效的跨境物流服务,南京禄口机场为此实施含锂电池货物差异化收运安检措施;无锡高新区综保区回应集成电路产业的增长需求,引入“跨境电商+保税仓储”模式,并获准新增1.11平方公里新片区,使平台升级为“产业服务综合体”。
产业升级赋新能,驱动平台生态引领。随着企业产业技术与服务能力的升级,平台也同步具备了更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雅迪科技在越南、印尼建设生产基地,其海外园区的服务功能也随之深化:随着4万家终端门店的布局,雅迪需要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务,园区便引入中国物流企业、跨境支付平台,构建“生产+销售+服务”的海外生态,推动平台从“制造基地”升级为“海外运营中心”。
构建开放生态,汇聚全球发展要素
开放的本质是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全省着力打造让资本、技术、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的生态系统,从营商环境、产业协同、服务供给多维度发力。
优化营商环境,夯实开放信任根基。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于2025年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出台新一轮优化行动方案,推动从“政策优惠”向“制度保障”跨越。在破除市场壁垒方面,建立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让国企、民企、外企在同一个赛道上公平竞争。基层实践中,无锡高新区推行“招商服务+企业服务”双专员制度,为外资企业提供从签约落地、建设投产到增资扩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深化双向协同,激活产业循环动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持续领先,注重引导外资将研发、销售等核心环节留在本省。2024年6月,博西华与南京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中国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面向全球进行家电产品和技术研发。在“走出去”方面,江苏企业注重“抱团出海”与精准服务:无锡锡南科技在泰国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常州则全省首创“1+1”双中心模式,在重点国别布局海外交流中心与海外商务中心。
完善服务矩阵,织密开放保障网络。构建起涵盖招商、科技、金融、人才、法律、通关、数据的“七位一体”专业服务矩阵,不仅解决了企业在运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通关、融资、人才住房),还降低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成本。“苏贸通”数字化平台实现政策“一码直达”;南京推行“不见面审批”,通关时间大幅度压缩。常州高新区组建了由海关、税务、外汇、银行、律所等组成的顾问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
深化制度开放,释放长效发展红利
在全球经贸规则深刻重构的背景下,全省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制度型开放,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供长效保障。
打通要素堵点,提升跨境流动效率。此类制度显著提升了跨境贸易、资金流动和数据交换的效率。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针对生物医药研发“痛点”,首创研发用品进口“白名单”制度,极大加快了研发迭代速度。无锡高新区综保区实施“同企跨片”监管模式,使企业物资在不同围网区域间实现“一次备案、全域流转”,供应链响应时间大幅度缩短。落地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等金融改革措施,减少企业跨境资金结算时间,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企业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支持。
破除行业壁垒,拓展产业开放维度。南京、苏州先后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围绕科技服务、教育医疗、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形成7项全国首创制度成果,其中5项已在全国复制推广,为降低准入门槛,拓展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开放深度,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贡献。为了对接新兴市场,“江苏中亚中心”被升格为国家级“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通过制度对接和机构引入,为我国企业开拓中亚市场提供官方通道。
规范新兴业态,抢占规则制定先机。着眼于未来竞争,通过主动参与或引领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的规则标准制定,帮助企业应对新型壁垒。南京设立全国首家数据资源法庭,为数据跨境流动等新议题提供司法保障。国际数据港发布全国首个电池产品数字护照(B-DPP)标准,帮助企业应对欧盟碳关税等绿色壁垒。针对离岸贸易、跨境电商、全球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出台配套制度使其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
对接国际规则,护航公平竞争环境。法治与金融构成开放型经济的“制度基石与关键支撑”,全省在这两个领域同步推进国际化接轨,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实现内地与港澳台律所联营全覆盖,组建跨法域律师团队,为企业海外投资、应对国际纠纷提供精准法律服务;支持和深化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拓宽跨境投融资渠道。
如今,江苏已把开放的大门变成了“旋转门”——全球资源转进来,本地方案转出去;产业链转起来,价值链升上去。从“政策红利”到“制度红利”,从“区位优势”到“生态胜势”,一幅“江海联运、万商云集”的立体画卷正在展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扬起高质量发展的风帆。□
责任编辑:于 璐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