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战略人才力量是人才的关键内核。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战略人才力量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要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强大基石。
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
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中央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之后,首次明确对国家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战略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战略人才是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承载国家战略使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构建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各国在原始创新策源、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策源和产业创新策源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竞争。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对抗,更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国际竞争。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加强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优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为我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注入源源动力和勃勃生机。
以“四链”深度融合为枢纽,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引领,集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战略人才的智力支撑。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的“四链”深度融合,以战略人才力量作为核心要素,引领知识、技术、资金、市场等各类资源高度集聚和融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聚焦人才供需侧改革,形成战略人才“磁场效应”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对标找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对人才发展的总体需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开发编制产业图谱与人才地图,全面掌握战略人才力量的供需信息,着眼战略人才的供需双向奔赴,谋划战略人才培养规划、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人才队伍现代化、人才治理现代化、人才环境现代化和人才效能现代化,在关键领域集聚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战略人才力量,率先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使江苏成为全国领先的人才集聚高地。
立足战略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加快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较大、基础研究人才相对偏少、战略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要加强战略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等功能,在推进“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良性循环中发挥着战略先导作用。要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出发,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结构布局,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健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和协作创新。面对战略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高校必须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集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立足战略人才的需求侧改革,推进高端人才使用机制创新。针对用人主体对战略人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引才条件与高端人才现实关切有差距”“高端人才引育用留机制不太符合国际惯例”等问题,需要加强战略人才的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端人才使用机制创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要紧扣高端人才的择业关切,围绕高端人才的“就业机会质量”“生命质量”“工作压力”等核心关切,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培育具有国际一流的学术平台,优先布局高水平大学、实验室体系、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载体,推进国家战略人才、项目、资金、基地集成支持,提升高能级人才平台的战略人才集聚效应。同时,发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完善用人单位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健全战略人才的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多元化通道。
发挥产业发展优势,全面提升战略人才效能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战略人才集聚的三大城市群,各自形成战略人才集聚的不同模式:京津冀以“首都优势”为特色、长三角以“产业链”为导向、粤港澳大湾区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分别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和协同发展格局。以产聚才,充分展现了江苏战略人才引育和集聚的重要优势。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优势,既能增强战略人才集聚效应,又能充分发挥战略人才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涵养产才融合的战略人才生态,打造特色产业的人才集聚区。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积淀了坚实基础,为战略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了综合要素和优质资源,成为战略人才引育和集聚的“强磁场”。要整合优势产业的各类要素和资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为高端人才发展提供高质量工作机会,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聚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持续释放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充分激发战略人才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融合优势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人文氛围,提升战略人才的产业认同、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同,推动战略人才扎根江苏、建设江苏。
创新以产兴才的战略人才环境,深入推进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战略人才评价体系,紧密围绕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战略人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指挥棒”。二是完善战略人才的有序流动机制和创新联合机制,加强战略人才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合理配置,以战略人才为牵引,形成知识、信息、科技、资金、市场等有效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三是进一步优化战略人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引导战略人才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挥战略人才在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系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