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投资于人”作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之一,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在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深入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长期性意义。
充分认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的重要意义
从微观层面看,“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强大牵引下,中国经济实现了近4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GDP规模从1978年的3679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33.5倍,年均增速高达9.5%。其中主要的增长机制是:在政府主导下,资源更多地向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领域倾斜配置,并以此吸引外资大量进入,发展出口贸易,而通过贸易获得的大量外汇则经过金融系统进一步流向国内城市建设等领域,由此促进国民经济循环增长。可见,以“投资于物”为主的投资模式是支撑中国过去长达数十年经济增长奇迹的主要动力。然而,在这种传统的投资模式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本的投资,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两者之间的失衡对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造成了巨大束缚。只有深入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才能促进微观层面的资本、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最佳匹配和互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从中观层面看,“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是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创新驱动将替代过去的要素驱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产业科技创新对“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为劳动者的“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力量。人的知识、技能、协作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可能脱离“物”的载体而存在。无论是劳动资料还是劳动对象,都是支撑劳动者发挥能动作用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物”的不断升级,才能进一步突破“人”的生理极限,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持续优化组合和生产力跃升。
从宏观层面看,“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是形成生产端高质量供给和消费端高水平需求之间良性循环的需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一个最直接表现,就是生产端高质量供给和消费端高水平需求之间形成动态平衡。“投资于物”重在通过保持基础设施和先进设备等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和产业运行机制,进而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规模。“投资于人”则重在通过消费补贴、教育投资、就业创造、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举措,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有力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就是生产端低质量供给冗余和消费端高水平需求不足并存,而这一矛盾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之间长期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因此,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可以使生产端的高质量供给和消费端的高水平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起一个运行通畅、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
科学把握“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的内在逻辑
发展目标的内在一致性。“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发展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投资于物”还是“投资于人”,其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投资于物”,能够通过提高生产性积累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譬如,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从而为促进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投资于人”,不仅可以直接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例如,通过教育投资,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医疗保健投资则能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使其以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强的能力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也正因此,“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价值的继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深刻体现。
发展过程的赓续互补性。“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发展过程,既有时间上的赓续性,也有功能上的互补性。从经济发展规律讲,“投资于物”是社会资本积累的“有形”过程,一般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重点。因为“投资于物”是快变量,可以快速直接地实现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譬如,实物资产可通过市场快速变现,购买先进设备可加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然而,“物”的积累存在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减效应,在经济发展周期的中后期阶段,投资的边际效率就会下降。此时,“投资于人”作为社会资本积累的“无形”过程,反而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积累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不仅能不断提高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能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扩散带来范围经济效应,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由此可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不仅可以在短期实现稳增长,而且可以在中长期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发展结果的循环共生性。“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暗含着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民生改善则为经济发展创造需求、动力和社会稳定环境。实现这种发展的循环共生,就要使“投资于物”的成果反哺民生改善,同时又让“投资于人”的成果服务于经济发展,进而重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供需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对新基建、机器设备等“物”的投资,可以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民生改善提供资金、资源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医疗等途径对“人”进行投资,可以大幅提高人口发展质量,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同时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也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
深入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的政策取向
在规模上,要优化对“物”与“人”投资的总量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制造业设备投资等“投资于物”的领域成就斐然。不过,与物质资本领域投资所取得的显著成果相比,我国在人力资本和民生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譬如,在教育领域,2023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4.0%,而发达国家普遍在5.0%以上;在医疗健康领域,2023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为7.2%,与日本(11.5%)、德国(11.8%)、美国(17.6%)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因此,深入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就要从投资的总量结构上进行优化。一方面要适当减少对“物”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要大幅增加对“人”的资源投入,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对地方政府传统投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改变其对短期回报的偏好,使其投资政策重点转向教育发展、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等长期回报项目。
在质量上,要提升对“物”与“人”投资的效率水平。“投资于物”的核心在于实现资产增值、产出提升或成本节约,而“投资于人”的核心在于提升人的能力、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二者通过“人赋能物、物支撑人”的高效协同,可以实现整体投资回报的最大化。这不仅是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体现。因此,仅注重规模层面的结构优化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提升“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效率水平。在“投资于物”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契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牵引,强化对具有更高端、更绿色和更智能特征的“物”进行投资,比如,加大对充电桩、无人驾驶路网改造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投资于人”方面,既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个人生活质量的领域,也要积极创造支持创新创业和促进就业的良好环境,为促进“人”的个体能力发展和潜力提升提供优质条件。
在方式上,要强化对“物”与“人”投资的系统集成。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跨主体、跨部门、跨地域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各方共同推动的向心力。一方面,要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汇聚起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的强大合力。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作用;企业要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则可以凭借其灵活性和专业性,发挥重要的协调服务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部门,因此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要坚持系统观念,打破部门壁垒,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同时,也要强调政策的央地联动和区域联动,使中央顶层设计和地方因地制宜紧密结合,避免地域分割导致政策效率损失。此外,还要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数字智能技术手段,建立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监督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赋能“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高效协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