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育投入 满足“上好学”期待

发布时间:2025-10-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倪 娟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而对的投资,教育是基石。教育作为对最根本、效益最长远的战略投资,其公平与优质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未来。对于正处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江苏而言,如何率先响应、主动作为,以优化教育投资为杠杆,撬动国家综合改革的深化,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既是必须扛起的时代重任,也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面对人民群众从有学上上好学的新期盼,以及学龄人口的递次变化等新情况,江苏基础教育必须紧扣国家综合改革的脉搏,将焦点从单纯的增量投入转向结构优化效能提升并重。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保障教育投入,用更科学的逻辑优化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精准投向综合改革的刀刃上,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彰显。

重塑教育投资理念

过去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常与坚固的校舍、先进的设备等硬件指标紧密相连。这些投入固然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骨架,不可或缺。然而,当硬件配置的达标率普遍超过九成,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江苏教育投入总量虽有优势,但增速放缓,生均经费与发达省市差距较大,尤其是在课程研发、教师研修等软实力建设上,投入强度明显不足。这警示我们:一个缺乏高水平软件滋养的硬件高地,难以持续稳定地转化为强大的育人效能。投资于人的新理念,正引领我们将投资重心转向内在的、决定人发展高度的核心要素。

精准赋能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教师是撬动教育质量的第一杠杆。当前,体育、美育、心理健康、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教师的结构性缺失,是落实五育并举的现实掣肘。优化支出结构,首要任务便是将资金向补齐师资短板倾斜。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填空,更是质量上的赋能”——必须加大投入,为所有教师提供高品质、常态化的专业发展机会,系统提升其课程开发、因材施教的核心素养。唯有如此,才能为小班化教学、STEM教育等改革的落地提供最坚实的人才支撑。

强力支撑课程体系创新建构。课程是承载育人目标的根本载体。长期以来,我省部分学段生均公用经费的增长乏力,直接束缚了学校提供多元化素养课程的手脚。未来的教育投入,必须向课程内容建设倾斜。要设立专项资金,激励学校围绕跨学科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方向,大力开发核心素养导向的校本课程,尤其是在科学教育领域。我省正在推进的STEM教育试点和科技高中建设试点项目,正是对此的积极响应。将资金精准投向那些能点燃学生好奇心、守护想象力、激发探究欲的课程上,才是对未来创新人才最有效的投资。

全面创设滋养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价值原点。国家综合改革方案中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强调,正是为了合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等成长难题。江苏创造性推行的215体育专项行动、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及润心行动,都是将财政资源直接转化为学生身心福祉的生动实践。这类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投资,其回报周期虽长,价值却最为深远。

奠定公平优质之基

公平是教育的生命线。国家综合改革方案将适应人口变化的资源调配机制改革”“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县中发展振兴等置于突出位置,标志着教育公平的实现方式,正从传统的输血式补短向现代的造血式均衡转变。

以前瞻性的数字治理实现资源配置的动态公平。面对学龄人口的梯次波动,国家综合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江苏所有县区全覆盖推进的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调配机制改革试点,正是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对人口数据的精准研判,提前规划学校布局、动态调整师资,有效破解高峰期学位紧张低谷期资源闲置的周期性难题。这种一县一案式的精准调控,是从源头上保障机会公平的关键一招

以系统性的机制创新促进区域教育生态的整体公平。国家综合改革方案中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破解县域经济差异下的财政投入不足与资源配置难题。江苏长期探索的城乡教联体、学区制、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旨在打破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与群体间的壁垒,让优质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全省范围内超过1800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的建立,以及严禁经济发达地区从苏北引进名师的制度刚性,都是为了维护教育生态的健康与平衡。未来的投入方向,应更多地深化这些合作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从孤立的盆景汇聚成连片的风景

以精细化的群体帮扶彰显底线保障的民生温度。教育公平的底色,体现在对每一个特殊群体的关照。国家综合改革方案对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专门教育保障机制的单列,体现了对特殊需求儿童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保障随迁子女有好学上,还是通过发展高质量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双重支持,抑或是加速构建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支持体系,都是将投资于人的理念,精准地滴灌到最需要滋润的土壤。

探索投入优化路径

在财政收支压力增大的现实背景下,推动综合改革落地,唯一的出路在于深化内部治理,打一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攻坚战,确保每一笔教育经费都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刀刃上。

坚守底线,保总量、稳预期。教育投入的战略属性,决定了其不能因一时的财政波动而收缩。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为教育强省建设提供稳定且可预期的财力基石。同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更为灵活的税收激励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和课后服务供给,构建一个财政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可持续投入体系。

刀刃向内,优结构、激活力。要加快建立一套与综合改革目标相匹配的硬件基础+内涵发展综合评价新标准,逐步降低对硬件达标的考核依赖,将更多权重赋予班额控制水平、素养课程开设比例、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等核心指标。将评价结果与经费拨付、绩效工资挂钩,用好财政资金这根指挥棒,引导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觉地将资源向软件建设和人的发展倾斜。

系统集成,促协同、强体系。现代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兵突进的改革都难以行稳致远。江苏主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正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全方位的改革,纵向打通学段壁垒,横向打破校园围墙,提升整体投入效能。无论是中考改革试点旨在缓解升学焦虑,还是综合高中建设意在探索普职融通,都需要学前、义务教育、高中各学段的有效衔接,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强力支撑。这种体系化的构建,让每一项投入都不再是孤立的补丁,而是汇聚成相互支撑、效能倍增的合力。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