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破解人类生产发展难题的科学指引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发布时间:2025-10-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丁恒星 董 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专章形式,推出多篇文章,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鲜明特征、实践要求等关键问题。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不仅能有力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而且能为破解人类生产难题提供科学指引。

破解人类生产主体难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主体在历史每一阶段的表现形态都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产主体生存状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在资本控制的社会中被遮蔽了。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不但基本的尊严得不到维护,反而还越来越呈现出贬值的状态。这就形成了人类生产发展的主体难题:生产者如何突破单向度限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相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局限,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坚持人民主体性的生产力。它以新的质态破解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对人的限制,拓展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并以人机交互技术弥补人类生理局限,从而以更加深刻的方式打开人的自我发展之路。

在社会主义的生产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注重个体潜能的发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二是注重人民的整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新质生产力通过高效能、高质量的社会财富创造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整体上促进人的发展。

破解人类生产价值难题,注重满足真正需要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产品的目的是实现资本增殖。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类生产发展中的价值难题:生产目的如何突破剩余价值导向、满足人的真正需要?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主要采取了两大创新性举措。一是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实施高质量发展。这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既有社会产品公平分配的基本制度作保障,又有满足生产主体真正需要的现实条件作动力。

在满足人民真正需要的价值追求中,我们必须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在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我们并不是盲目绝对讲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是在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又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样才能抑制资本逐利本性,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发挥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破解人类生产方式难题,注重绿色低碳发展

资产阶级在狂飙猛进的时候,丝毫没有顾及资本逻辑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的伤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生态殖民主义的方式把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开始面临生产方式的难题: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新质生产力理论中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在以往对生产力的理解和认识中,以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为主要内涵。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误解。生产力不能只是人与自然斗争的一面,还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使新质生产力有了实现绿色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化管理工具,能使我们在微观上对生产过程的能耗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而为绿色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通过绿色技术的推广运用,能够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破解人类生产阶段难题,注重生产空间拓展

美国学者贝尔把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时代的鲜明特点是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一些后发工业化国家以此为参照系推进社会生产,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现代化陷阱。这就造成了人类生产发展前途上的困境:在完成初步工业化后,人类生产该往何处发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因此,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历史分期,不应仅仅依靠生产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应深入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的内在结构来分析。新质生产力理论坚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持续推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进一步拓展人类生产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