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智能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5-10-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高 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当今时代,智能技术正以颠覆性的速度与力度渗透社会各领域,如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运用智能技术,不仅是高校培养创新创造人才的重要抓手,更是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的关键力量。

高校教育管理中智能技术的应用优势

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高校教育管理中运用智能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效率。

保障教育信息的时效性。智能技术即时性的特点,有效地保障教育信息的时效性。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就像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比赛,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教育信息,既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

丰富师生学习的内容和渠道。智能技术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DeepSeek、豆包等智能软件对大量的教学资料进行梳理,减少简单的数据整合工作,将重心放在科学研究、与学生沟通交流等更重要的工作上。学生也可以借助智能技术平台,跨越空间距离,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人就共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学习。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式。智能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促使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高校教育管理的行政人员可运用智能技术提高学生信息的管理效率,通过智能技术的数据研判制定出更为合适的管理措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利用智能技术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方式,促使教师团队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过程,侧重加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运用智能技术的挑战

智能技术为高校教育管理注入创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资金投入的困境。高校推进智能技术融合,既需要定期更新人工智能教学硬件,也需开发维护契合学科需求的定制化软件,更要组建兼具技术素养与教育认知的专业团队,这些都需要比较高额的经费支持。对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高校或非重点院校而言,这样的门槛较高。此类学校可能无力购置先进的智能教学设备,同时也比较难搭建适配本校学科特色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后续技术迭代与团队培养的长期成本,更成为沉重负担。部分西部地方高校曾尝试引入智能教学系统,却因缺乏资金更新软件版本,导致系统功能逐渐落后于教学需求,最终沦为闲置工具;与之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则能凭借持续投入,不断升级智能教学设施,进而在优质师资与生源的吸引上形成优势。这种差距并非简单的发展速度差异,而是加剧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高校集中,与让每个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核心诉求形成冲突,也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埋下隐患。

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高。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知识结构,掌握技术教学内容融合的复合能力。现实中,不同教龄、学科的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度与适配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青年教师虽对智能技术接受度较高,却常因缺乏教学经验,在将智能技术工具与课程目标深度结合时存在一定困难;资深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积淀,却易受经验惯性影响,对智能技术的接受度偏低,甚至产生抵触。更关键的是,多数高校的教师培训仍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导致部分教师即便掌握了智能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也无法真正让智能技术服务于教学创新,反而可能陷入为用智能技术而用智能技术的误区。

数据安全不容忽视。高校教育管理在智能技术应用中会收集大量的学生数据,从学习行为、成绩表现到个人信息,甚至涉及心理状态等敏感内容。但目前一些高校对数据的管理存在明显漏洞,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学生的相关数据安全难以保障。

学生认知能力与创新意识有所弱化。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但智能技术提供的即时性服务正在替代学生的认知参与过程。比如,智能技术可对有明显错误的论文直接进行修改,极大地削弱学生对语言逻辑的自主反思能力;虚拟仿真实验中过度依赖智能技术指导,会让学生失去独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依赖,自主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也会逐渐退化。

提高智能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针对教育管理中智能技术的不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高校或非重点院校教育资源配置短缺的问题,需从政策顶层设计出发,通过专项基金破解设备采购难题、共享网络降低软件成本、技术下沉保障应用实效、政策创新构建长效机制,最终形成中央统筹资源、地方精准落地、企业深度参与、高校自主创新的协同发展格局。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智能技术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分层培训破除技术壁垒、用激励机制激活内生动力、以学科适配实现精准提升、靠动态评估保障应用质量,解决教师应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差异,从而构建教师主导、智能技术赋能、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可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提高人机协同育人能力。

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多层次建立健全数据保护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教育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和共享的标准和程序。尤其要保障学生数据安全。使用智能技术时,始终把学生权益放在第一位。从收集前的知情同意到存储时的加密防护,从上线前的审核审查到使用后的权利保障,每一步都让数据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追,最终实现智能技术服务高校教育管理,保护好学生的数据安全和合法权益。

提升学生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智能技术只能是学习工作中的辅助手段,并不能替代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结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智能技术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可以提前通过在线平台看到课程的预习资料,课堂上丰富多样的互动讨论不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自身思维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同时,在结合智能技术开展的翻转课堂中,将学生与老师的身份进行转换,学生需要从老师的角度思考,如何使用智能技术进行授课,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更好地传授课程知识。这样的角色转换、思维调换也能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作者单位:南京警察学院)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