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10-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方 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应用型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人力资源。面对这一时代命题,应用型高校亟须以新理念为指导,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项目化课题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系统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赋能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发展新格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起来,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坚实的政治基础。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不偏、目标不移。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涵养家国情怀、塑造工匠精神、厚植创新意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锤炼品德。结合新时代青年思想特点,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制作并传播优质文化类短视频,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文化活动,全方位营造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人工智能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具备可迁移、能进化、会融合的动态创造力。审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传统教育模式受学科本位思维定式束缚,致使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为此,应用型高校亟须将人才培养逻辑由专业导向转向项目驱动,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明确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关乎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应用型人才作为需求导向的职业人才,其培养应紧密贴合职业岗位需求,彰显专业性”“应用性”“职业性的特质,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综合应用、创新创业、持续发展等综合能力,为其职业生涯铺就坚实基石。设计项目驱动的课程内容。受长期学科本位影响,当下应用型高校课程内容更多侧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了知识与产业及工作任务的内在关联。项目化课程应打破这一局限,以工作任务逻辑为核心,将课程内容拆解为可操作的工程项目或任务模块,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切实达成从知识学习能力应用的跃升。实施实践范式的课程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扮演知识灌输者角色,教学方式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项目教学则应以工程项目为牵引,借助虚拟仿真、案例研讨、企业参观等多元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其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提升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优化产出导向的课程评价。根据能力本位课程目标,构建涵盖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持续发展等维度的能力评价矩阵,依托项目成果、过程表现、企业反馈等多源数据,对学生能力达成度开展多元评估,确保人才培养契合产业需求与社会期望。

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突出的教学科研能力,更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只有凭借学术+产业的双重加持,才能有效缩小传统教育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根本支撑。厚植双师素养根基。大力推动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积极参与项目研发、生产运营等实际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行业经验,并将最新行业动态、前沿技术标准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从源头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常态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助力教师持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能力。搭建校企协同桥梁。积极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和岗位,安排资深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实践导师;高校依托学科及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拓宽教师视野,切实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项目成果转化、指导学生实践成效等纳入重点考核范畴,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投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汇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合力。面对科技革新与产业升级的加速,深化产教融合势在必行。应用型高校必须与行业、产业建立命运共同体,将产业需求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打破教育与产业脱节的困境,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赋能。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格局。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筑、人才共育的协作体系。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掌握实践技能,打通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搭建双向赋能合作平台。依托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打造集教学、研发、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应用型高校依托平台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企业借助高校智力资源,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形成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良性循环。完善多元共治保障体系。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出台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激发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行业协会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规范;应用型高校则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布局,灵活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构建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社会参的产教融合新格局,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汇聚协同合力。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处)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