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这一诞生于江淮盐乡的学术流派,自其萌芽之初便浸润着咸涩的卤土气息。它将“百姓日用即道”的哲思悄然无声融入灶户的煎盐声、运工的号子与市井的烟火气中,以扎根平民、贴近生活的“泥土”特质,在中国思想史上散发出独特的学术神韵。当我们以“泥土芬芳”形容泰州学派时,绝非单纯的意象寄托,更是对其精神底色的精准把握。这份“芬芳”并非偶然绽放,而是深植于泰州地域基因的必然结果。
实用导向的教育根脉,奠定“泥土芬芳”的文化基底。若将泰州学派比作一株茁壮成长的植株,那么当地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便是滋养其生长的深厚土壤。泰州学派的“泥土”特质,首先源于当地“实用主导”的教育传统,这一传统的核心,可追溯至北宋胡瑗所留下的思想火种。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强调既要领会圣贤经典之“体”,更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用”,奠定了泰州教育“重实践、接地气”的底色,与“泥土”所象征的务实、扎根特质高度契合。至明代,泰州的教育延续这一传统,通过府学、县学与书院联动,所培养的人才多关注现实问题,而非一味钻研科举应试。泰州教育始终坚持“实用”为本质内核,为日后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播下了种子,让学派从诞生之初便自带“泥土”的务实底色,并为学派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土壤。
扁平流动的经济社会结构,滋养“泥土芬芳”的生长环境。如果说实用教育是泰州学派“泥土芬芳”的文化基底,那么由盐业经济塑造的扁平流动的社会结构,便是滋养这份“芬芳”的核心生态环境。泰州作为明代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盐业的繁荣不仅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更塑造出泰州“简约而流动”的社会结构:盐商、灶户、工人、地方士绅构成主体阶层,阶层分化相对平缓。这种扁平化结构促进了阶层流动,为思想传播打破了阶层隔阂。学派创始人王艮能够从灶户家庭成长为思想家,这种身份转变在泰州远比其他各地更加容易实现。同时,泰州作为南直隶扬州府下辖的府城,远离京畿权力核心,亦未深受苏南富庶经济影响,恰恰是这种“经济务实、社会扁平、政治宽松”的环境,为泰州学派提供了丰沃的生长土壤,使其“泥土芬芳”在包容与开放的生态中不断积蓄、壮大。
扎根市井的群众基础,激活“泥土芬芳”的传播活力。当宏观的教育根脉奠定文化基底,中观的社会结构提供生长环境后,微观上扎根市井的群众基础,便成为激活泰州学派“泥土芬芳”传播活力的关键。学派创始人王艮出身灶户,弟子与追随者多为农夫、商贩、工匠等社会中下层,让学说得以直接传播于普通民众。王艮破除传统儒学“士大夫专属”的壁垒,将“人人皆可成圣”的理念带入市井,使儒学走出书斋、融入日常。更重要的是,泰州人自身的身份认同为这一平民化取向提供了思想支撑:作为介于官僚与纯粹商人之间的群体,他们既关注实用知识,又重视日常生活,这种特质与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主张高度契合——百姓的饮食起居、劳作经营皆可成为“道”的载体。这种将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哲学化的思想,恰是“泥土芬芳”最生动的体现,让“道”变得可感、可触、可行、可传。
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泰州学派成立已500年,何以为“道”?何以立“道”?何以传“道”?当我们向历史深处探问,能窥见波澜壮阔的过往,亦可开创生生不息的未来。要散发泰州学派的“芬芳”,仍应紧扣其“扎根生活、服务百姓”的泥土特质,从精神坚守、基因赓续、实践拓展等维度持续发力。
以“开化启蒙、经世致用”锚定文化方向,延续“泥土芬芳”的务实底色。泰州学派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学术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学派,正因其“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内核特质。它既以“个体觉醒”启迪民智,又以“务实精神”介入灶户生计、盐业治理等现实问题,让孔孟之道从书斋走进煎盐场、运盐道。我们传承泰州学派,其真义不在书斋论道,而在知行合一、世事躬行中淬炼。王艮及其门人始终坚持将“明体达用”的教育传统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力量,恰是“泥土芬芳”最本真的体现。传承这一内核,应跳出“复古式”研究,从泰州学派“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智慧中找方向,既要摸准当代百姓对优质教育、养老服务、发展机会的需求,把文化传承与民生实事结合,更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史观等思想精髓融通“百姓日用”的共同价值,让“经世致用”不再是历史概念,而是解决“百姓日用”难题的现实路径。
以“兼收并蓄、崇文尚德”涵养文化底气,厚植“泥土芬芳”的包容土壤。泰州学派的“泥土芬芳”,从来不是封闭的“地域文化”,而始终是开放的“思想熔炉”。它承《周易》民本思想之脉、融王阳明“满街圣人”的智慧,更从盐商、灶户的跨阶层交流中汲取养分,将“崇文”的教育传统与“尚德”的民间伦理,切实转化为“以德润身、以文化世”的实践。这种“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的开放基因,正是其能在泰州扎根,而非在精英文化中迷失的关键。当下赓续这一基因,应秉持“文化生活化”理念:让泰州学派的智慧从典籍中走出来,融入方言戏曲的唱词里、节庆民俗的烟火中、邻里相授的技艺间……正如当年王艮用平民话语讲学,今时更应以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让“兼收并蓄”体现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让“崇文尚德”转化为“以文化人”的行动,让文化真正成为“百姓日用”的精神滋养。
以“领异标新、敏行奋进”激活文化活力,延伸“泥土芬芳”的时代价值。“领异标新”不是脱离现实的“标新立异”,而是对“精英儒学”的突破、对“民间日用”的发掘。王艮以布衣之身周游讲学,将“圣人经世”等同于“家常便饭”,正是这种扎根大地的创新,让其思想穿越历史时空,至今熠熠生辉。如今激活这一文化根脉,既需要“向上拼搏”的敏行,不断深入挖掘“百姓日用即道”的当代价值,更需要“向下扎根”的坚守,切实解决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等民生实事,让“敏行奋进”成为文化传承的鲜亮标识。事实上,泰州学派非“泰州人”专属,明末其学人已遍布全国,影响远及海外。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泰州学派的思想也不断突破地域与时空的界限,不仅让“泥土芬芳”的精神底色成为世界读懂中国民间思想的重要窗口,更让泰州学派从地域文化瑰宝升华为推动文明互鉴、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鲜活力量,持续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养分。
泰州学派的百年“芬芳”,始终萦绕于“事”与“道”的共生、“土”与“人”的交融之中。当泰州学派的“泥土芬芳”与当代中国的民生需求同频共振,与中华文化的复兴征程同向而行,这份源自江淮盐乡的思想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的沃土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