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苏州文艺精品创作新高峰

发布时间:2025-10-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周 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近年来,苏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提升文艺作品的原创能力,不断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文艺精品创作生态,先后创作生产了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苏剧《国鼎魂》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苏州的做法和经验引起了广泛关注。

勇立潮头,满足数智化时代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多样化需求。数智化时代,不仅催生了数字化、网络化等文艺作品新形态,而且对文艺作品的内容、形态、载体、手段带来深刻变革。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需求日益呈现出数字化、多样化、个性化以及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新的特征。苏州大胆探索数智化时代文艺作品创作规律,着力形成传统现代表达市场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的良性循环。苏州昆剧院创排的青春版《牡丹亭》将传统经典与当代审美相结合,20年巡演540场、覆盖80万人次,成为继《十五贯》之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新典范;苏剧《国鼎魂》获全国文华大奖。苏州坚持两个效益相统一,鼓励和支持叫好又叫座的演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带动文旅消费。苏州评弹团坚持接地气登高雅结合,年均惠民演出超千场,多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江南小剧场《声入姑苏·平江》《浮生六记》以及《只此周庄》《锦夜·青靛直》等沉浸式、实景式、体验式演艺精品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双重转化。坚持将数字化理念和技术融入文艺领域,在传统艺术的数字化活化、全息剧场与沉浸式演出、数字原生艺术创作、数字文旅沉浸式体验、公共艺术与城市界面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推动传统文艺创作展演数字化转型。拙政园《拙政问雅》以数字光影技术呈现园林文化;直觉泵企业将数字艺术、人工智能、昆曲相融合创作数字展演作品《非梦》;苏州广电总台运用AI技术,以传统文化、非遗等元素为内容推出首个AI春晚

开放创新,以多元化院团构成激发文艺精品创作活力。文艺院团是精品创作生产的主体。苏州市以超前的眼光、国际化的理念组建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和芭蕾舞团新三团,不仅壮大了精品创作的主体力量、提升了精品创作的国际化水准,而且因其新体制新机制激活了全市文艺创作的一池春水,形成了国际化院团、本土特色院团和市场化转企院团竞相绽放、融合借鉴,共同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繁荣的新格局。新三团学习借鉴国内外知名乐团的成功经验,形成创作+演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积极传承优秀经典作品,着力创新完善演绎方式,建立并完善委约创作制度,邀请国内外顶级大家量身定做优秀作品。立足江南文化创新表达,在交响乐中融合戏曲元素、在民族管弦乐中植入评弹等非遗技艺、以芭蕾语汇诠释园林与红色题材,实现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艺术碰撞和交融。交响乐团创作的《牡丹亭》《金鸡湖序曲》《历程的献词》,民族管弦乐团创作的《风雅颂之交响》《江河湖海颂》《征程·光明》,芭蕾舞团创作的《唐寅》《壮丽的云》《鹊之桥》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和创作扶持计划,成为彰显苏州品质、江苏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原创作品。新三团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巡演,交响乐团连续6年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民族管弦乐团先后巡演16个国家32个城市并成为首个获奥地利音乐剧院奖·国际交响乐团奖的中国民族乐团,芭蕾舞团累计巡演10多个国家70多个城市,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优秀作品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链条保障,构建精品创作生产多方位扶持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苏州市促进文艺院团发展行动计划》(简称311计划)。311计划围绕提升精品创作生产能力、激发文艺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文艺院团和演出场馆融合发展(一团一场)、加大艺术生产投入机制、深化文艺院团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扶持保障措施,为构筑代表苏州水准的文艺高峰发挥了关键作用。加大文艺创作资金投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各类文艺创作资金,设立规模超亿元的苏州艺术基金,配套出台《苏州艺术基金管理办法》,对国有文艺院团、群众文艺团体或者单位、企业涉及艺术创作生产、展演展览、传播推广等方面进行资助。适应数字化趋势,增设微短剧项目类别,资助项目《一梦枕星河》《面若桃花》等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推荐剧目。推行基金制管理和项目化运作,通过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权威评审,让政府对艺术生产的资金投入更好地发挥引导、示范作用。近年来,全市积极推动文艺作品创作多元化投入,鼓励和吸引企业和社会参与投资。2024年,在政府引导和推动下,苏州文投集团、合禾戏剧联合制作,北京保利剧院联合出品,以市场化方式投资、创作、运营舞剧《牡丹亭》。20255月首演获得圆满成功,年内计划演出70场,预计实现票房超千万元,是文艺创作市场化、多元化投入的一次成功尝试。搭建各类文艺作品交流展演平台,推动文艺作品脱颖而出。全市搭建了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开展苏州市文华艺术展演季、江南小剧场等交流展演活动,助推文艺作品出彩出圈,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完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激发创作创新活力。通过面向全国开展梁辰杯剧本征集活动,搭建优秀剧本储备库,举办优秀剧本推介会等方式,探索优秀剧本储备、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新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姑苏宣传文化人才计划》培养本土人才,结合新三团组建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结合重点剧目创作柔性引进国家级编创人员,推行名师带徒培养传承创新人才,形成了多层次、结构合理的文艺人才梯队。

与此同时,苏州文艺精品创作相对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水平与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仍存在诸如主题创作协同不足、本土原创能力薄弱、全链条推进有缺失、资源整合碎片化等深层次制约因素。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回信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创作更多讴歌时代、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动力与方向。面向十五五时期,苏州应将文艺精品创作作为根本任务,聚焦现存堵点”“难点,以深化和改进文艺创作体制机制为动力,进一步建立完善全领域政策保障、全周期原创培育、全链条价值转化、全要素考核激励、全方位人才培养等机制,努力构筑彰显苏州品质、江苏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新高峰

(作者系苏州城市学院美育中心副主任、一级编导)

责任编辑: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