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习近平用典中的江苏文化精神标识

发布时间:2025-10-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姜 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经常引经据典。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取精用宏、驱遣自如,其中就有对江苏文化先贤的典籍和语录的大量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把当地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和传统经典名篇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过程,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运用好这一金质名片,对江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丰富包容是江苏文化的突出特点

江苏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多姿多彩、交相辉映,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江海文化纵横激荡、交融相生。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苏州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他在讲话中引用了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典故。该典故出自徐州彭城四刘之一刘向所著的《说苑·谈丛》。这一用典既是对苏州丰富文化遗产的生动描述,也暗含鼓励人们保持开放包容心态、主动探索发现的积极态度。

江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出色的表现和卓越的成就,浸润其间的文脉不仅是江苏的文化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著述中,引用了刘向的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钱德苍的一勤天下无难事、钱泳的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顾嗣协的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冯梦龙的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顾炎武的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等江苏文脉中的典故。这些用典涉及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辩证、法治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江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江苏通江达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江苏文化汇通畅达、开放包容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欧亚、拉美等许多国家访问、与世界多国领导人会晤时,经常引用葛洪《抱朴子》中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句话。他运用这一典故深刻阐明,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唯有合作包容、共同发展,才能穿越空间阻隔,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凝聚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进博会等诸多国际会议的讲话中,还多次引用魏源任职江苏期间撰写的《默觚·治篇》中的典故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这一用典旨在强调,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团结合作、互利共赢是所有国家的必然选择。

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为本是江苏文化的核心价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重要法宝,也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等讲话中,多次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典故。这一典故是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中一个颇富民本色彩的政治命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这个典故,生动展现了爱民、利民、顺民、安民的施政观点,同时丰富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

关于利民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非常丰富。据学者杨立新的统计,其中引用率最高的两个典故,来自江苏文脉。它们分别是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从早期的著述《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心无百姓莫为》,到后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文艺工作座谈会、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以及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引用这两个典故。范仲淹的千古名句体现的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引用这一典故,就是昭示我们,无论是为官、干事业,都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要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结在一起。他引用郑板桥的题画诗,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充分体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守正创新是江苏文化的鲜明特征

守正创新即把握事物规律,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事物,才能使事物在正道上实现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从习近平用典中的江苏文脉来看,守正创新精神一直植根于江苏文化的血脉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城市历史文化时,引用刘安《淮南子》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的典故,以此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引用了萧统编纂的《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句运用比兴手法,说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也是告诫人们,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通过这些生动而深刻的用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讲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大量典故强调因势而变,不断创新的重要性。从江苏文脉来看,他多次引用葛洪的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和刘勰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等典故。这些充满哲思的古语告诉我们,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常态,我们唯有遵循规律、审时度势、解放思想、不断革新,才能赢得主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涉及江苏文脉的用典启示我们,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开放包容,要在守正中筑牢文化根基,也要在创新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江苏应结合对习近平用典的学习与宣传,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擦亮江苏文化标识,将地方奋斗史、发展史、文化史转化为文化凝聚力,不断开创江苏文化新高峰。

(作者系淮阴师范学院文化创意系主任、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