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导向,正在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和激活消费的新抓手。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聚焦商旅文体融合与消费提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为“红山动物园”)不仅承担起动物园培育大众动物保护意识的重要职责,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还有效带动了南京文旅消费新增长,显著提升了城市活力和美誉度。红山动物园的“出圈”实践,为全国许多城市文旅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路径借鉴。
红山动物园的出圈轨迹
红山动物园的走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从线下到线上的系统性创新。
客随主便的场景布局。在红山动物园,游客沿合理路线流动,动物则在宽敞的生态区内自由活动。自2011年取消动物表演后,园区持续推进改造,以模拟原生栖息地为目标,借地形重塑、植被引入构建微型生态系统。如在冈瓦纳展区,设计师马可以“时空交错”打造动态布局,让动物既是领地“主人”也是“探索者”,实现从静态陈列到动态叙事的转变。园内功能指示牌、“禁止投喂”提示牌不仅材质自然、语言拟人亲和,而且营造人与动物平等的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不仅“看到动物”,更能走进物种起源与全球化生态差异的叙事场域。
打造极具标识性的IP。IP聚焦每只动物的差异化特质,兼顾辨识度与故事化。视觉上,大嘴鸟鹈鹕IP突出“能装万物的嘴”,初代网红白面僧面猴“杜杜”以“白面”为核心标识。运营中,通过展示动物日常、与保育员的互动,让IP从扁平形象变成鲜活的立体形象,强化人与动物的情感联动。明星动物IP催生粉丝经济,“门票40,消费800”“在红山没有一个人能守住钱包”的戏谑,直接印证了文创产品的吸引力与粉丝黏性。
年轻人的“精神疗愈胜地”。随着城市文旅竞争焦点从传统的景观创造转向情感疗愈,红山动物园文旅创新实践中出现两个新变化,一是青年人作为新消费群体崛起,二是情感消费作为新需求出现。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红山动物园的游客中,20—30岁年龄段人群占比分别为58.9%和61.9%。年轻人借“zoowalk”逃离职场焦虑,在自然中“去班味儿”,在与小动物的简单互动中享受松弛。园区还通过动物认养深化连接,认养者可凭年卡无限次入园,参与饲养、夜探等活动,从团队认养展示区的“五月天的planG五迷小分队”“胡夏的虾米”“力学小学‘杏仁’认养小队”等认养名牌中不难发现,这里已经成为让动物连接自我、社群与偶像的情感载体。
社交媒体上持续发力。2020年疫情期间,园长沈志军通过演讲讲述困境,一句“求报复(游园)”引全网关注,推动园区开启“云游”模式与数字化转型。如今,红山动物园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粉丝量巨大,热度持续居高。动物园抓住曝光机会,用“Zoo直播”同步动物日常,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生态理念;用“动物朋友圈”漫画,以动物趣味互动为主题,推动南京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迪士尼、霸王茶姬的联名合作,既实现线上线下多圈层粉丝互导,也为南京塑造“可爱可亲”的城市形象注入新活力。
红山动物园“出圈”的底层逻辑
红山动物园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在理念坚守、运营管理与体验创新三个方面协同发力的结果,这是主题式文旅项目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的扎实的底层逻辑。
坚守动物友好理念,打造动物欢乐场。红山动物园始终坚持“提高动物福利”这一根本原则,彻底摒弃传统动物园中“牢笼式”展示方式,强调动物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在场馆改造上,坚持去水泥地、钢丝网的工业化圈养,并强调日常喂养的精细化;在日常照顾中充分尊重动物自由,释放动物“野性”。在这里,动物不是被驯化的表演者,而是拥有聪慧、敏捷、憨态等诸多原生特质的独立个体。在园区生态循环实践中,红山动物园坚持探索废物转化利用与再生之路。例如,园中两只大象每天贡献400斤的大便,其中有近60%的植物纤维未被消化便排出体外,这种天然的纤维是纸张产品的绝佳原料。于是,红山动物园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发出文创品“大象便便本”,该创意的实现让“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利用”在红山动物园这个小小生态系统中实现完美闭环。
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红山动物园在组织架构与流程管理上也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园区推行“片区责任制”,将动物照料、游客服务、设施维护等职能下沉至具体片区,显著提高了响应速度与服务精准度。同时,开展多层次员工培训体系,尤其注重饲养员的动物行为学、保育医学等专业素养提升,使其不仅成为照料者,更是动物行为的解读者和科普知识的传播者。在服务流程上,园区通过线上预约分流、动态入园管理等措施,在客流高峰期间依然保持体验品质。这一系列精细化、人性化的运营举措,有效支撑了动物园高质量的内容产出和游客服务,成为其可持续运营的重要保障。
创新多元消费场景,延长情绪消费链条。消费场景是当前文旅创新的重要着力点,红山动物园重视大众的入园体验,园区中通过主题文创店、Zoo coffee、网红打卡点等诸多系列小场景的创新设置,提升游客在游园过程中全链条式的情感消费体验。今年8月初,为方便游客前往红山动物园游玩,南京公交集团联合红山动物园等部门,打造出G28路“动物奇趣主题专线”,将红山动物园这一景点嵌入到南京旅游路线中,实现与其他城市地标和热门景点的串联互动。主题公交车上有各类生动的动物装饰,打造了一个互动式动物知识科普流动课堂,车上配置小型自助贩卖机销售文创盲盒,方便了游客消费,延长了情绪消费链条,让消费场景更加多元更具趣味性。在南京玄武区招商花园城、高铁南京南站等商圈和公共空间,红山动物园文创体验店吸引了不少非偏好客群,实现了从园内消费到全城销售的空间拓展。
红山动物园“出圈”启示
红山动物园的走红,为当前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坚守价值导向,夯实内容根基。文旅项目能否持续打动人心,根本在于其是否具有清晰且真诚的价值主张。红山动物园始终秉持“动物优先”“生态和谐”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导展开一切内容生产与传播。反观一些盲目跟风、内容空洞的文旅项目,往往因缺乏价值内核而迅速被遗忘。因此,未来文旅规划应更加注重价值观的提炼与坚守,让每一项内容创作都能传递温度、深度与态度,从而让公众建立深层信任与情感认同。例如,历史文化名城可以突出“传承与创新”的价值理念,自然风景区可以强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这些价值理念不仅要体现在宣传口号中,更要落实到具体的产品设计、服务体验和管理运营中,形成完整的价值传递体系。
打造情感品牌,创新消费体验。在信息过载的当代,纯粹的功能性消费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情绪价值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红山动物园通过系统性的IP建设、沉浸式场景营造、情感化产品开发,成功将传统动物园转化为情感消费场所。其他文旅项目可以借鉴其思路,跳出资源展示的传统框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中的“人本故事”和“情感元素”。情感品牌的构建需要系统化的运营思维。首先要进行精准的目标客群情感需求分析,了解他们寻求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其次要打造具有情感吸引力的主题IP和故事线,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强化情感连接。再次要设计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场景,让游客能够沉浸其中并获得情感满足。最后要开发具有情感记忆点的衍生产品和服务,延长情感体验的持续时间。
强化区域协同,完善服务配套。单一景点的接待能力和吸引力终归有限,必须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实现体验升级与消费延展。红山动物园通过与玄武湖景区、城市商业体联动,推出主题公交专线、城区文创体验店等,成功将“红山效应”放大至全市维度,实现游客“留下来”“多次来”的良性循环。其他地区在发展文旅时,也应摒弃“单点思维”,推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多业态合作,并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方面要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各参与方的定位和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合营销机制,实现资源互通和客源互送。同时还要注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特别是交通网络的完善和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为游客提供无缝衔接的体验。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协同发展的效果。
拥抱数字创新,提升智慧体验。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文旅项目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提升游客的智慧体验。红山动物园通过直播、拍摄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成功扩大了影响力和覆盖面。其他文旅项目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如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偏好,借助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服务,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文旅交易安全等。在推进智慧文旅建设时,要避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应着眼于解决游客的实际痛点和需求。同时要注重数字包容性,确保各个年龄层和不同技术水平的游客都能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总之,既用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也依靠它创造全新的体验价值。
红山动物园的案例深刻说明,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靠资源或流量,而是要系统性地提升项目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可持续力。在情绪经济兴起的背景下,能够准确把握并满足公众情感需求的文旅项目,将更具发展韧性与增长潜力。□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