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落实”这一工作要求,明确将“抓落实能力”作为干部必须提高的七种能力之一。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主动抓落实,聚合众力抓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在抓落实上取得新实效。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已进入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确把握抓落实的实践要求和本领方法,切实提高解决问题、化解难题的能力。
在政治态度上,要不折不扣抓落实。抓落实首先要解决好政治态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择正确方法做好工作,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从领导学角度看,中央的任何决策都蕴含特定的政策目标,也都指向于解决特定的现实问题。因此,把握决策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折不扣地推进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既是推动工作的正确方法,也是做好工作的政治态度。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执行党中央的决策意图,要抓住要害、踩到点上,切实避免出现“变形走样”的倾向,切实防止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等“缺斤少两”的现象,坚决杜绝无视条件、违背规律、急躁冒进的“层层加码”问题。
在工作作风上,要雷厉风行抓落实。雷厉风行体现的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勇于争先的主动性,是领导干部抓落实应该具有的优良作风。要统筹把握好时度效,切实处理好“马上就办”与“久久为功”的关系。一是要做到“马上就办”。决策之所以要“慢”,就在于领导决策面临复杂情况、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克服非理性思维和经验化倾向。要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全面权衡,科学决断。落实则一定要“快”,必须闻令而动、积极进取。二是要做到“久久为功”。雷厉风行抓落实并不意味着一味求快,更不是搞简单的“开会传达不过夜”,要努力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对于那些好办的事、急办的事,要有马上就办的意识;而对长期的任务,则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科学精神上,要求真务实抓落实。所谓“求真”,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善于认清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干真事;所谓“务实”,就是要求领导干部遵循规律,并依据规律性认识来指导实践,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脚踏实地,谋实招、求实效。求真务实抓落实,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科学态度,做行动派、实干家,不做口头派、空谈家。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找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思想症结,研究这种倾向的新变种新现象,精准靶向发力、坚决纠治。同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责任担当上,要敢作善为抓落实。抓落实更要解决好责任担当问题。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敢作善为。“敢作”强调的是要有担当的宽肩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何其为领导干部?说得直白一点,组织上让我们当领导干部,就是派我们在这里站岗放哨,这叫守土有责。”“善为”强调的是要有成事的真本领。在现实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既有抓落实的信心,也有抓落实的勤勉,但却总是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成事的真本领。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注重增强能力本领、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从而确保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干部是抓落实的关键。高质量落实,靠的是千千万万勇于担当、本领高强的好干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应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抓落实能力,克服本领恐慌,切实担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一是提高抓落实的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抓落实,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方面讲,就是抓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抓落实如果不能以实现组织意图为前提,即便再努力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其一,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领导干部必须学会“三个善于”,即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通过一双政治慧眼,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其二,要明确抓落实的政治导向。领导干部抓落实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抓落实应落在何处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落实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也就是说,领导干部抓落实应牢固树立实践导向、基层导向和群众导向,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有效解决既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的方向、立场问题。
二是提高抓落实的管理能力。抓落实本质上是一项制度性、科学性极强的活动,领导干部应以实绩为着眼点,以完善制度和优化流程为抓手,切实转变“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倾向。其一,完善制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落实,没有一套管理机制不行,不完善制度不行”。领导干部应强化抓落实的清单制度,着力解决不知道干什么的问题;强化流程再造,着力解决不知道怎么干的问题;强化责任落实,着力解决不知道谁来干的问题;强化督查检查,着力解决抓而不紧的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机制,稳步提高抓落实的质效。其二,树立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钉钉子精神是抓落实的科学方法论,领导干部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行为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通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三是提高抓落实的领导能力。现代领导学认为,领导力的核心就是动员群众解决难题。卓越领导者应能够将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依靠群众、带领群众实现初心使命和远大目标。为此,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其一,提升用人成事能力。抓落实不仅仅是要求领导干部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其本质是“将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让恰当的人干恰当的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牢固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注重在急难险重中考察干部、在一线实干中识别干部。其二,提升鼓励激励能力。领导干部应坚持虚实结合、奖惩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的激励原则,不断完善鼓励激励机制,创新鼓励激励方法,营造激励担当作为、奋力干事成事的良好氛围,通过鼓励激励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