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前不久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系统收录了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成为学习与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权威文献。深入研读文选,能够清晰洞察这一思想在理念、实践、文化层面的创新发展。这些创新成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宝贵经验与有益借鉴,生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与价值关怀。
理念创新: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范式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传统发展模式下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严峻现实,人类必须进行哲学层面的深刻反思,建构一种蕴含生态要素、用以观照世界的认知新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将人与自然视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协调进化,呈现出人与自然命脉相连的互惠关系。在《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篇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在此基础之上,聚焦当下全球气候危机、环境治理赤字和生态正义缺失等世界性难题,深刻思考人类的未来和文明的走向,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绘制了一幅不同文明和不同民族之间包容互鉴、休戚与共的生态图景,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基本的认识论和价值论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道路。《文选》收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科学有序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篇目,正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稿。“两山”理念多维审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属性,指出绿水青山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财富之源和生态之要,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具有劳动所无法代替的前提性、基础性和条件性作用。因而,社会的生产实践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挖掘并发挥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促使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生态效益向社会效益延伸,实现生产发展与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的良性互动。这意味着,发展应是追求人的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统一的价值实现过程,而非掠夺式地攫取自然资源以满足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富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标志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极端观点,摒弃工业文明“控制自然”的野蛮逻辑和“增长主义”的发展迷思,主张在尊重自然价值与维护人类合理权益之间寻求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更高层次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自然资源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整体性供给并以造福人民为目标,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更有品质、更丰富多样的生活需要,以此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自由的对立状态逐步走向自由的和谐状态,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文选》收入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等篇目,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
实践创新:培育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创新作为破解生态治理难题、探索科学发展路径的关键抓手,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驱动作用。通过在实践中探索治理规律、创新制度设计、突破技术瓶颈,我国逐步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治理体系。
方法创新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与实践经验,深刻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而这五大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创造性结合的智慧结晶。它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理论的概括,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总体上看,五大关系蕴含着整体性的逻辑结构、开放性的全球视野、和谐性的价值取向,通过统筹协调“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现实困境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想愿景之间的矛盾关系,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制度创新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系统性地建构了生态治理的制度体系。在产权制度层面,确立登记与用途管制相衔接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权属基础;在空间管控维度,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健全制度,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并推动行政执法、执法监察、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在过程调控环节,实施资源消耗双控体系,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循环制度;在利益调节领域,完善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平衡保护与发展诉求;在绩效评估方面,强化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绩效考评体系,配套实施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度。这一制度集群通过系统耦合形成“产权界定—空间管控—资源调控—市场激励—考评问责”的运行机制,实现从单一环境要素管理向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跃迁。
技术创新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谁掌握能源,谁就可能掌握发展空间、掌握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而这必然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当前新能源革命浪潮涌动,部分发达国家固守日渐式微的传统油气技术体系,并且设置重重壁垒阻挠中国新能源产品投放其本土市场,其本质目的在于维系自身旧有霸权和垄断地位,阻碍中国在新兴领域掌握能源主导权。面对这种行径,中国坚定秉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并重的发展理念,遵循科技自立自强与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一方面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和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积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从而突破封锁、重塑全球能源治理话语权,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文化创新: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根基
文化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这一创新立足本土文化沃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基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深化生态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互鉴,构建面向人类未来的生态文化共识,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凝聚精神共识、厚植社会土壤。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经史子集承载着深厚的生态文化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因素。我们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引导大众正确认识自然规律、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根基,更是涵育“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心所欲不逾矩”等生态伦理自觉的必由之路。令人鼓舞的是,这一文化觉醒正日益转化为多领域的生动实践。例如,人们开始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文化所承载的消费理念,崇尚更高境界的文化修养与精神追求,积极参与“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并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众多地区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超越西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开发模式,倡导传统园林“师法自然”的美学精髓与现代生态科技、可持续理念的深度融合,打造兼具生态韧性、文化底蕴与时代风貌的城市空间。这增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起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社会风尚。
促进生态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形成基于共同价值理念的生态文化普遍认同,积极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努力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重要论断,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搭建连接古今、联通中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的生态文化交流平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展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等方面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生动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以此增进理解、消除隔阂,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根基;另一方面,秉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理念,吸纳借鉴国外生态文化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促进中西方文化与科学的交流互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会贯通,不断滋润和丰富我国生态文化理论与内容,以更为开放和先进的姿态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