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江苏是新四军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从抗战烽火中的“血肉相连”到新时代的“鱼水情深”,新四军优良传统在江苏大地薪火相传、历久弥新。通过系统化宣传教育,红色基因已融入江苏儿女血脉,人民群众以创新实践延续拥军支前传统,驻苏部队以担当作为助力地方发展,共同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时代新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推动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使江苏成为统领华中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从韦岗伏击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车桥战役开创华中反攻新局面,从茅山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到黄桥战役的凯歌,从盐城重建军部的坚守到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从刘老庄82烈士“血战到底”的英雄壮举,到阜宁停翅港军部领导军民粉碎日伪“扫荡”的战略智慧,江苏大地镌刻着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光辉印记。江苏始终将传承弘扬新四军优良传统作为铸魂育人的战略工程,为强国强军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阵地集群,加大新四军主题纪念馆(址)建设,其中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处,形成覆盖苏南、苏中、苏北的红色矩阵。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创新“实景还原+数字技术”展陈模式,通过3D投影再现“皖南事变”后重建军部的艰难历程,打造“重走东进路”VR体验区;泰兴黄桥战役纪念馆推出“1940·黄桥决战”沉浸式剧场,观众通过角色扮演、实景互动,感受“军民共饮一碗水”的鱼水深情。对韦岗伏击战遗址、车桥战役烈士陵园等重点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设立“红色文化长廊”“英雄故事墙”,让散落的红色印记成为“家门口的课堂”。创新主题文化活动载体,每年举办一届“新四军抗战文化节”,每季度组织一次“红色经典诵读会”,每月开展一场“红色电影展映周”,在建军节、抗战胜利日等重要纪念日组织“万人徒步东进路”“重唱新四军军歌”等群众性活动。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在省主流媒体推出《铁军忠魂》纪录片,开设“寻访新四军足迹”专栏。打造“江苏红色文化云平台”,抖音发起“我是新四军革命精神传承人”话题挑战,微信公众号“铁军江苏”推出“每周一星”栏目,讲述健在老战士或烈士后代传承革命精神的故事。
让红色基因“传下去”。构建全学段教育课程体系,将新四军革命精神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必修内容,编写《江苏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分小学、中学、大学版)。在中小学建立“红色社团”,定期开展“红色剧本杀创作”“红色歌曲改编”等活动。打造分层分类干部教育品牌,省委组织部将新四军革命精神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在省委党校开设“新四军历史与群众工作方法”专题班,组织县处级以上干部赴茅山、盐城等地开展“重走东进路”现场教学。省国资委针对国企干部开展“铁军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培训,省教育厅组织高校辅导员参加“新四军革命精神与思政教育创新”研修班,开发出“从新四军故事看理想信念”等100余门精品思政课。推动社会教育全覆盖,组建“新四军革命精神宣讲团”,组织老战士、党史专家、青年志愿者等,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开展“微宣讲”。创新“家庭红色教育”模式,开展“红色家风代代传”活动,鼓励家庭整理“红色家谱”、讲述“父辈抗战故事”。在农村地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红色书屋”,配备新四军历史书籍、影像资料,组织“农民红色故事会”,让红色教育“接地气、入人心”。
让红色精神“植心中”。选树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开展“寻找新时代铁军传人”评选活动,推出20年义务宣讲新四军故事退休教师王瑞兰,扎根老区义诊的青年医生团队“东进医疗队”等践行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先进典型。通过主流媒体宣传典型事迹,制作《铁军传人》系列纪录片,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志愿服务激活社会力量,成立“江苏省红色文化保护志愿服务总队”,下设“遗址守护队”“史料整理队”“讲解服务队”等分队。文化产品赋能精神传播,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新四军题材作品,推出淮剧《宋公堤》、长篇小说《东进序曲》等文艺精品,其中锡剧《沙家浜》巡演超200场,成为全国红色剧目经典。开发“红色记忆”AR明信片、“铁军小战士”AI语音助手等“新四军革命精神”主题数字产品,累计用户超300万。
探索新时代拥军支前新路径
从抗战时期“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到新时代“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文化拥军”,江苏人民始终延续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探索出适应现代国防建设的拥军支前新路径。
从“送慰问”到“强能力”。构建“科技+智力”拥军新格局,成立“军地协同创新联盟”,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驻苏部队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企业界组建“拥军技术服务队”,实现训练管理、后勤保障数字化。打造“精准化”物资保障体系,建立“需求—供给”对接平台,各地民政部门定期走访驻军,收集需求清单,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捐赠”方式精准保障。冬季来临前,组织“暖冬拥军”活动,为边防部队定制防寒服、保暖靴;夏季开展“清凉进军营”,捐赠空调、饮水机等设备。针对野外驻训部队,地方政府协调企业搭建“移动超市”“野战医院”,提供生鲜食品、医疗服务。创新“社会化”拥军服务模式,推行“拥军联盟”机制,吸纳餐饮、商超、交通等行业加入,为军人军属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全省建成“拥军示范街”32条、“拥军医院”58家、“拥军学校”120所,形成“15分钟拥军服务圈”。
从“送温暖”到“聚军心”。打造“军地文化共建”品牌,各地文联、文旅局组织文艺团体开展“文化进军营”活动,每年送戏、送书、送展览进军营超千场。创新“线上文化拥军”形式,疫情期间开展“云联谊”,组织军属与官兵视频连线;开设“军营直播间”,邀请老兵、艺术家线上授课。开展“老兵故事代代传”工程,建立“江苏老兵口述历史数据库”,收录3000余名新四军老战士及后代的口述资料,制作成《我的父辈在抗战》系列纪录片。在中小学开展“听老兵讲故事”活动,在社区开设“老兵讲堂”。营造“崇军尚武”社会氛围,将“双拥”宣传融入城市建设,在公园、广场设立“双拥主题雕塑”“英雄模范墙”;在公交车站、地铁口投放“军人优先”“致敬子弟兵”公益广告。开展“最美军嫂”“十佳兵妈妈”评选,举办“军属才艺展”“军营开放日”活动,增强军人军属的荣誉感。
从“解难题”到“促发展”。构建“全周期”就业创业支持体系,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人社部门推出“退役军人就业直通车”,实施“退役军人创业扶持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建设“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针对自主择业军官,开展“靶向培训”。完善“多元化”社会保障政策,推行“退役军人服务一卡通”,整合社保、医疗、交通等功能,实现“一卡在手、服务全有”。建立“退役军人医疗绿色通道”,在全省三甲医院设立优先窗口,为退役军人免费体检。解决退役军人住房难题,推出“军人安居工程”,对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提供公租房优先配租、购房补贴。搭建“赋能式”作用发挥平台,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应急救援、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
从“保后方”到“暖人心”。建立“一站式”军属服务中心,建设“军属服务中心”,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针对随军家属就业,推行“双向选择+定向安置”机制,帮助随军家属实现就业;对未就业军属发放生活补贴。开设“军属心理关爱热线”,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服务。打造“定制化”子女教育支持,实施“军属子女教育优待计划”,驻苏部队子女入学实行“优先安排、就近入学”;在优质中小学设立“军人子女班”,配备骨干教师;对偏远地区军属子女,提供“校车接送+课后托管”服务。开展“军地共建学校”行动,部队与地方优质学校结对,共享教学资源;推行“常态化”走访慰问机制,建立“军属联系卡”制度,社区网格员每月走访军属,记录需求、解决困难。重大节日开展“四必访”:新兵入伍必访、军属生病必访、家庭困难必访、立功受奖必访。
驻苏部队支持当地发展当先锋、打头阵
驻苏部队始终牢记“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将新四军优良传统转化为支持地方发展的实际行动,在重大工程、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应急处突中当先锋、打头阵。
传承“攻坚克难”的战斗作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部队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参与江苏重大工程建设。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开展“乡村振兴援建行动”,帮助修建“军民连心路”“爱民桥”,解决群众出行难题。助力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参与植树造林、污染防治等生态工程。支援民生工程“暖心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某部医院组建“健康扶贫医疗队”,深入苏北老区开展义诊,培训乡村医生;某通信团为偏远山村架设通信基站,解决群众“上网难”问题;驻徐某部帮助建设“拥军爱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发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江苏制造业大省特点,部队组织技术骨干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帮扶”。在“数字江苏”建设中,驻苏部队协助地方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参与地方产业规划,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某部与驻地共建“航空产业园”,引进无人机研发、航空材料等企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帮扶特色产业“强起来”,实施“一村一品”帮扶计划,部队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驻连云港某部帮助赣榆区谢湖村发展蓝莓种植,引进优良品种,培训技术人员,建成千亩蓝莓基地;驻扬州某部指导仪征市登月湖村发展“军事主题民宿”,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500万元。推动乡村人才“育出来”,开展“军地共建乡村人才驿站”,组织部队技术骨干、退役军人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推行“兵支书”培育计划,支持退役军人回村任职。驻苏部队还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帮助组建“农民军乐队”“红色文艺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弘扬“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筑牢“抢险救灾”生命防线,部队建立“应急救援快速反应机制”,组建抗洪、抗震、抗疫等专业救援分队。近年来,驻苏部队参与应急救援行动150余次,抢救群众生命财产价值超10亿元。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屏障,协助地方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某部与地方共建“军地反恐演练基地”,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守护“人民群众”幸福底线,开展“我为群众解难题”活动,解决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某部工兵营为老旧小区排查整改用电安全隐患;某部医院开展“急救知识进社区”活动,培训群众急救技能。□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