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长篇演讲稿。它全面客观地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有力批驳了抗战以来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认识,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进程、规律和趋势。《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充分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学经典著作,其中关于政治动员的经典论述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取得抗战胜利需要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
中华民族能否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怎样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同志认为,在敌强我弱的严重不对称的中日战争形态下,只有把广大民众(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发动和动员起来,加入革命战争的队伍,才能汇集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因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要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就必须对人民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调动人民投入战争的主动性积极性。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日之间的较量绝非单纯的军事较量,从根本上说,这是一场政治较量,因而要取得抗战的胜利就需在政治目标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实行对广大民众的政治动员,开展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政治动员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因而,必须通过政治动员将原先分散的个体的民众力量组织起来,成为集中的力量,并化为一致抗日的行动,这样“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家国之战,更是一场民心与意志之战,是军民政治素质的较量。如果中国军民能够不断提升政治素质,将政治工作贯穿于抗战始终,就能激发广大军民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回顾历史,抗战以前中国每次抗击外来侵略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动员和组织千百万群众起来进行人民战争。因此,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动员和武装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众投入保家卫国的抗日斗争,才能解决晚清以来民众“一盘散沙”的难题,才能有力地长期消耗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以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把战争的目的步骤政策告诉军队和人民
进行战争政治动员,首先就要明确政治动员的目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政治动员就是首先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我们的军队和人民,使全体将士和民众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战争与其利益有怎样的联系。全民族抗战的政治目的就是就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只有把这一政治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
当然,仅仅说明战争的政治目的还不够,还必须告知民众达到这一目的的步骤和政策。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是不能动员全军全民抗日到底的。”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战建国纲领》,但还“应把它们普及于军队和人民,并动员所有的军队和人民实行起来”。从当时现实状况看,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员干部的大部分成员出身农民,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文化程度还都比较低,有些党员干部对抗战政治动员的必要性、深远意义和政策策略领会不深,运用不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战争指导以确保抗战政治动员任务的有效实施。
政治动员要采取适合民众口味的方式展开
有了明确的政治动员目的,接下来就是如何组织有力的政治动员?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现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做了一些动员,但只是“沧海一粟,而且方法不合民众口味,神气和民众隔膜,必须切实地改一改”。他指出,抗战政治动员要“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
正是在《论持久战》的思想指引下,广大民众在党的领导下,一是通过《新华日报》《群众》《新中华报》《解放》《救亡日报》等报刊不断宣传党的持久抗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借助冬学、夜校、午校、读报组、识字组、黑板报等推进抗战爱国主义教育;三是运用戏剧、民谣、快板、唱歌、演讲等形式向民众宣传全民族抗战的政治纲领和政策策略,使其为广大军民所知晓所认同,增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毛泽东同志还进一步指出,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必须“变成经常的运动”,并且要联系战争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
《论持久战》对政治动员的现实启示
政治动员必须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动员全国的一切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须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亿万民众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政治动员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政治动员必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才能发挥实效,这是政治动员的基础。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新征程上我们党的一切有力的政治动员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政治动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持久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就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心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不断提升政治动员的能力,开辟政治动员的新路径。□
(作者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