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敢于打头阵、勇当先行者的姿态,扛起“挑大梁”的责任使命,坚持聚焦重点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产业转型,全力筑牢经济运行“硬支撑”。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立足园区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中优势资源力量,着力打造以新能源、新型显示为主,汽车及零部件、高档轻工等为协同的“两主多强”先进制造业格局。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以钙钛矿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光伏产品、风能、氢(储)能等领域;新型显示产业重点发展电子纸、Micro-LED、裸眼3D等领域。力争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新型显示产业打造成为经开区地标产业,汽车及零部件、高档轻工产业分别冲刺300亿元和20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力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激发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提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招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应用服务企业;挖掘数据资产潜力,实现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一体培育,建设具有经开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前沿技术和未来增量市场,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增长新动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瞄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综合经济形态,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助推未来产业加快实现突破性进展。
聚焦项目建设,全力稳住实体经济“压舱石”。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扎实推进项目量质并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围绕招引拼“力度”。推进区域定向招商、产业专业招商、龙头企业带动招商等模式,实施小分队专班精准招商,高频次对接走访,常态化组织小型化、专业化招商活动;探索招商新方式,推动招商工作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对接国际贸促会、国际投促会、欧美同学会等涉外社团组织,开展“侨领侨资聚引、中介委托、增资扩产、境外私募”等专项行动。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135个,其中50亿元、100亿元重特大项目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拼“速度”。践行“一线工作法”,用好过堂会等机制,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各环节畅通无阻;探索“典型引路法”,梳理不同产业项目建设指标要求,建立区域土地供应信息等库源,为项目提供“特色化”技术服务;落实“项目工作法”,量身定制项目服务内容,对标对表、挂图作战,实现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围绕服务拼“精度”。构建“全周期”服务链条,优化“办成事”机制、打造“事好办”环境、形成“办好事”生态,推进“免证园区”提档升级;提升“减负式”执法质效,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流程方式,加强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探索“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柔性执法新模式;实施“多元化”监督机制,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群众意见反馈互动等机制,持续夯实营商环境的社会基础,擦亮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聚焦科技赋能,全力激活创新驱动“助推器”。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核心变量”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构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三库培育联动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形成细分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原创性技术。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0家,新增省瞪羚企业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深化载体运营支撑。鼓励重点企业建设实验室,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力争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全面提升智谷科技综合体运营水平,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汽车轻量化产业专业孵化器,推进人工智能孵化器建设,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努力实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突破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覆盖率80%以上。优化协同创新生态。发挥科创基金导向作用,持续壮大耐心资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阶段融资需求;加大初创期企业扶持力度,探索房租作价入股等模式,加强科技服务机构政策激励,推动认定类项目“免申即享”;强化省级新能源产业专利运营中心建设,推进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与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技术转移经开区分中心,探索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高新企业建立“一校一企”机制。全年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亿元。细化人才工作机制。围绕“人才高地”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制定出台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更具特色的4.0版人才政策,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引才留才;用好科技镇长团资源,更加广泛开展“两访三对接”,更加深化校地企合作,更加多元举办产才活动,力争2025年入选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50人以上。
聚焦改革开放,全力争当先行先试“探路者”。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再发力。贯彻落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瞄准产业升级、产城融合、国企改革等课题,谋划新赛道、拓展新路径;推动国企持有重资产向经营现金流、股权资产、品牌资产等轻资产转化,强化基金股权专业化投资,构建成熟的“募、投、管、退”投资体系;纵深推进智慧零碳园区建设,开展近零碳园区建设试点;优化综保区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与新增外资配套专项政策,实体化运作产业科创基金。对外开放力度再加大。依托扬州综保区功能平台和物流仓储优势,打造保税加工产业集群和保税物流集散中心;深化新兴业态培育,提升保税研发、保税租赁业态发展水平,做大做强综保区跨境电商规模,力争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模式一线进境货值列省内特殊监管区域前列;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作用,向上争取更多先行先试试点。板块经济功能再强化。大力支持镇街板块发展经济、壮大规模,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职能,保障各板块集中精力招商引资、推进项目、服务企业,实现镇街园区高效融合。文汇街道重点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依托的现代城市服务业体系,扬子津街道放大城市经济和科创经济规模集聚效应,施桥镇在商业航天等产业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八里镇争当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者,朴席镇壮大先进制造业规模、拓展“卫星”城镇功能,形成各板块活力迸发、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