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持群众导向是引领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核心立场。
建设“群众队伍”
理论的传播并非自发地进行,必须依赖于精确的理解与阐释,并通过周密的策划与组织来实现。因此,创新理论传播的首要问题就在于解决“谁来讲”的问题。“谁来讲”绝不仅指选择某个人进行宣讲,而是需要构建一支具备强大影响力的“群众宣讲队伍”,使得“人人都成宣讲人,人人都是宣讲人”。“群众宣讲队伍”必然是一个能够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准确阐释其核心要义、擅长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并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宣讲队伍。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队伍选拔与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一方面,选拔宣讲人需侧重考察其对当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的理解深度,并广泛征询群众代表意见,确保人选既“接地气”又“有公信”。尤其需要重点吸纳熟悉方言土语、了解乡情民意、在群众中有威望的本土人才,发掘扎根当地、深谙风土人情的“乡音代言人”,强化其以“土专家”讲“新政策”、用“活教材”释“大道理”的本领。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宣讲人员培训制度,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能力提升成为理论宣讲者。既要定期组织宣讲人员参与各类培训活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政策精神,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宣讲能力;又要鼓励宣讲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思想动态,使宣讲人员的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回应“群众之问”
为了确保理论宣讲的深入实施,宣讲者不仅需要“身入基层”,更应该“心入基层”。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同群众的理论需求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确保宣讲内容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解答其内心的疑惑,满足其对理论知识的渴望。只有这样,党的创新理论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并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一方面,要善于将宏观理论拆解为“知识模块”,提炼政策核心与文化语境的共振频率,通过地方性知识语法重构抽象逻辑,帮助群众理解把握宏观理论的疑虑,让受讲群众真切感悟到自身新需要、新困惑、新诉求能够得到回应。另一方面,将宣讲与倾听相结合,变“大水漫灌”为“滴灌渗透”,通过基层蹲点、线上问卷、炕头夜话等方式,精准了解人民群众自身对美好生活或幸福生活的构想,通过细致分析和严密论证后,绘制“理论需求热力图”,对群众亟须的理论进行更精准、更深入的解读和阐释,构建“群众点单、讲师配菜”的宣讲模式。此外,变定点定时宣讲为随时随地宣讲,聚焦群众日常高频活动场景,在社区议事角、车间晨会、菜场超市等自然触点嵌入微宣讲,方便群众接受宣讲。
善用“群众语言”
精准把握受讲群众的理论需要,旨在帮助群众更深入地把握理论精髓。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宣讲者必须采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理论知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不仅能让理论宣讲“活”起来,更能促使理论宣讲“火”起来。一方面,要将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讲出来,化抽象理论为鲜活案例,变时事政策为具体数据,让单纯说理变成以事明理,不仅让群众听懂,更要让群众爱听。另一方面,要善于使用方言和网络新兴语言,拉近宣讲者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将政策文本转化为“谚语声部”与“顺口溜节奏”,在茶肆炊烟间捕捉民间修辞原型,用生活韵脚重谱理论旋律。这不仅需要宣讲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同理心,能够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在宣讲前后增强和受众的对话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宣讲活动才能更加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从而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实现宣讲内容在街头巷尾自主复制传播。同时,还需要不断创新宣讲形式,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如举办讲座、开展讨论、利用新媒体等,将理论转化为小视频、动画、数字新闻等多种数字语言形式,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
重视“群众评价”
理论宣讲不是一次性的、孤立的宣讲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及时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科学、准确地评估宣讲的效果,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宣讲的质量和效果。理论宣讲绝不是讲完就走,而是一个持续互动、不断优化的过程,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对宣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些理论的应用情况。重视“群众评价”就是要通过广泛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宣讲中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优化宣讲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理论宣讲好不好,宣讲效果强不强,宣讲对象爱不爱,这些关键问题不应由组织者来回答,真正的答案必须源自广大群众。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座谈和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在对话中更好地反馈对宣讲的真实评价,从而提高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社交媒体、在线调查等,拓宽收集反馈信息的渠道,确保信息的多样性和广泛性。重视“群众评价”还意味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宣讲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或从整体上优化宣讲策略,提升内容的通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差异化的宣讲方案,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的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只有坚持群众导向,坚持理论传播靠人民、理论传播在人民、理论传播为人民,才能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能够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