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年来,苏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关键性工作来抓,以“园丁先锋”示范岗为依托,促进党员教师发展与“三名工程”(名校长书记、名班主任、名教师)同频共振,构建起“党建强、队伍强、教育强”的发展格局。
建强“园丁先锋”示范岗固根基,引领党员教师健康成长。党员教师是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苏州市以“园丁先锋”示范岗遴选标准为基础、“双培养”机制为路径、量化考核为抓手,让“园丁先锋”示范岗成为党员教师成长“孵化器”和教育发展“动力源”。
科学化打造阵地。制定《“园丁先锋”示范岗创建遴选标准》,从政治素养、师德师风、业务能力、育人成效四维度明确12项指标,为教师成长树立标杆。同时推动全市中小学示范岗全覆盖,每2年遴选多岗位示范岗教师,促进党建与教科研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激活动能。成立教育家精神研究宣传中心,打造高水平教师教育新型智库。推进实施新教育实验五年行动计划,举办新秀教师成长营和菁英教师研学班。对纳入“三名工程”后备人才库的优秀党员教师,通过课题攻关、跨校交流等助力成长。
量化考核树立导向。在年度绩效考核中建立党建考评体系,对照四个维度20项指标,实行“月记录、季考评、年总结”。考评结果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连续两年优秀的党员教师,优先推荐参与名校长(书记)、名班主任、名教师评选,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名校长(书记)”领衔党建与管理双驱动,升级教育治理效能。校长(书记)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其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治理水平。苏州坚持以名校长(书记)领衔为突破口,推动党建与管理双驱动,打造高素质领导者队伍。
强化政治引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明确校长(书记)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等内容的责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聚焦抓班子建设、课程思政等核心任务,细化分工,让学校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
深化培养模式。在政治能力提升方面,制定书记开展思政工作责任清单,明确书记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与方法;每年举办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政治意识提升培训班,强化校长(书记)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与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教育领导力高级研修班”,提升校长(书记)专业管理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聚焦教育人民属性,以校长(书记)引领集团化办学,依托“园丁先锋”品牌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乡村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缩小校际差距,让教育公平的阳光覆盖每所学校,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民生根基。
“名班主任”聚力党建与德育相融合,织密班级育人网络。以“培根铸魂”为目标,推动党建与德育深度融合,构建分层分类的“名班主任”培育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兼具引领力与影响力的班主任队伍。
夯基赋能,培育新锐班主任。聚焦初任班主任成长,构建市县校联动培训体系,筑牢育人根基。实施“青蓝工程”,安排本校优秀班主任结对帮扶,通过课堂观摩、跟岗学习、基本功竞赛等多元形式,强化师德与专业能力培养。确保初任班主任参训合格率100%,打造师德高尚、本领过硬的新锐班主任队伍,夯实班级育人网络基础。
提质进阶,培育骨干班主任。以1年为培养周期,遴选骨干班主任培养对象,依托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开展挂钩培养。组织专家讲座、课题研究、主题班会赛课等活动,举办德育论文评比、基本功展示。为培养对象开通“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阶培训绿色通道,助力其提升综合素养。
引领示范,培育专家型名班主任。从县级及以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级德育学科带头人等群体中遴选培养对象,以2年为周期定制培育方案。为其配备专家导师,组建名班主任共同体与智库,通过高校访学、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方式,打造理念先进、管理科学的专家型名班主任。
“名教师”锚定党建与教研共发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苏州以党员名师为引领,融合党建与教研,通过课堂改革、科研创新、青年教师培育,打造优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聚焦课堂改革,提升育人实效。党员名师牵头挖掘学科德育元素,开发近千节“学科+思政”课例,搭建覆盖各学段资源库。建立“先锋示范课”制度,名教师每学期至少开2堂公开课,形成“集体磨课—授课—评课”闭环,让优质经验流转,提升课堂育人实效。
深化科研创新,破解教学难题。实施教育家型教师培育项目,打造名家领衔工作室,聚焦教育热点加以研究,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近三年,全市立项省级以上课题120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分层作业设计指南”获教育部推介,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支撑。
强化新秀培育,夯实师资根基。针对入职8年内青年教师,学校健全校本研修体系,开展常态化培训;市区协同建成长营,实行“双导师”制。通过集中授课、岗位指导、赛练结合,培育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
健全完善保障与服务支撑体系,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良好保障与服务。从安居保障、生活关爱、专业发展等多维度,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保障服务体系,让教师安心、热心、舒心从教,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坚实后盾。
完善人才乐居保障。健全人才乐居政策,为新引进教师落实租房、购房补贴等政策。设立市教育帮困基金,建立走访慰问机制,解决困难家庭难题,增强教师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供多元关爱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尊师惠师行动,推动旅游景区寒暑假对教师优惠开放,倡导车站等提供优质优惠服务,为特级教师等提供公立医院优先住院服务,为学科带头人等提供公共交通、景点优惠,让教师感受到社会尊重。
支持专业能力提升。优化实施“姑苏教育人才计划”,推进“银龄讲学计划”,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和培育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书记)培养工程,对入选国家及省教学名师、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的,给予配套奖励资助。为竞赛教练等紧缺人才建立“一事一议”评审机制,为教学突出者开辟绿色通道,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