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随产出产教同行 打造职教出海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9-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刘 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有组织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境外办学项目。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产业根基,聚焦服务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工程机械集群,依托江苏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徐州市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教联合体,通过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加快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探索出一条产业赋能职教改革,职教支撑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之路,为产业职教联合出海提供了新范式。

深化合作办学,共建海外平台载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校企协同的海外教育合作,既是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人才支撑需求,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共建海外教学中心。紧扣徐工集团全球产业布局,共同谋划建立海外工程技术学院。围绕海外业务需求,对接当地工程机械运维、智能装备操作等场景,定点布局产业实训基地;围绕徐工设备标准、海外施工规范定制模块化课程;精准匹配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岗位需求开展定向输送;以徐工技术认证与国际行业标准为双标尺,实行定标考核,确保学员能力与岗位无缝对接。通过共享企业设备资源、技术标准与教学平台,实现产教资源互通、培养与需求同频,为徐工全球化布局输送懂技术、通文化、精操作的本土化现场工程师,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全球战略的创新路径。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创新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轮啮合职教出海联动机制。政府扮演恒星轮角色,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专项政策、搭建对接平台并提供资金支持。行业、企业及院校作为行星轮,围绕政府协同运转:行业组织充当桥梁,提供产业报告、技术咨询及标准制定等支撑服务;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提供岗位需求、实践资源及研发课题,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则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标准,精准培养适配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各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联合出海中的关键问题,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共商、高效

深化合作育人,共育国际化匠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分段式跨国培养模式。传统跨国培养常因阶段划分模糊、目标分散导致效果受限。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海外留学生(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培养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阶段目标设置与资源优化配置,创新1.5+0.5+1分段式跨国培养模式——即一年半国内语言及专业基础学习、半年企业专项技能强化、一年海外顶岗实习,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中资企业海外项目需求无缝对接。通过开办海外订单班、推行跨国现代学徒制、创新员工本土化就业培养,已为徐工集团、赛轮集团、中润新能源、阿联酋全球氟化工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资企业输送40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为中资企业海外布局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撑。探索定制化五维育人路径。依托江苏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徐工集团全球产业布局为坚实依托,打造匹配需求、要素集聚专业、对接岗位、数智融合课程、双元开发、形态多样教材、结构合理、技艺精湛教师、场景真实、开放融合基地在内的五维协同育人路径,系统性嵌入其海外生产与服务链条,诠释了中国职教伴随企业走出去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价值,真正实现产业走到哪,职教服务就跟到哪。已通过UK ENIC(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国际化认证专业1个,向汉澜管理学院、坦桑尼亚职业院校、鄂木斯克国立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机构输出教材10部、课程标准32个、职业标准2个,为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形成了一套标准化、体系化的教学资源体系,构建起多元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深化合作就业,共拓海外就业岗位。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加速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走出去已成为拓宽海外就业渠道、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定向输送国际工匠梯队。精准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资项目海外人才需求,以国际化现场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构建跨国工匠定向输送体系,打造工匠精神筑基+技术操作固本+工程管理强链+跨文化协作提质的国际工匠梯队,使中国职教锻造的工匠梯队成为全球产能合作的技术毛细血管。徐工集团立足海外留学生(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培养项目,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徐工集团海外企业、乌兹别克斯坦教育部联合开展,以技能+语言+学历+岗位贯通培养,实行定向化就业,首批15名留学生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将定点输送到乌兹别克斯坦,培养既服务于徐工也为当地发展助力的全能型技能工匠。精准匹配海外岗位需求。建立徐工海外岗位需求动态数据库,由学校联合企业海外HR部门等定期采集岗位信息,重点梳理技术门槛、语言要求、文化适配度等关键指标,并按区域分类标注。完善就业后跟踪服务,建立学生企业院校三方沟通平台,定期收集学生海外工作反馈,形成就业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近5年来,已培养在徐工集团的14个海外事业部、中润新能源公司老挝分部等当地就业的留学生500余名,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93%,实现学生有出路、企业有支撑、产业有发展多方共赢。

深化合作发展,共筑全球发展共同体。产业+人才的系统出海既能激活本土发展动能,又能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全球发展注入共生共荣的新活力。以靶向培训促进技能全球适配针对乌兹别克斯坦、鄂木斯克国立交通大学等合作院校在工程机械产业升级方面的需求,创新打造教学中心+企业基地+院校联盟的立体化培训模式,同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外文+职业技能双轨定制化培训。通过制定并输出《组态软件项目开发与实践》等课程标准,年均培养学员超1000人次,推动人才本土培养、本土发展,为构建发展共同体夯实智力基础。以链群合作推动产教协同出海链群合作即以优势产业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形成产业+教育协同联盟,共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激活产业动能。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徐工集团创新实施标准先行、服务随行战略,依托共同开发的GB/T 21682-2019《旋挖钻机》等国家标准及五项全能机手培训体系,开展买设备送机手全球服务模式,形成以产促教、以教强产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