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指出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理念、技术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深度融合,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教育政治属性,以人工智能拓展立德树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要深刻认识到,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其高效便捷性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伴随其产生的黑箱算法、信息茧房、虚假信息、深度伪造等问题也会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出挑战,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更趋智能化、隐蔽化、复杂化。高校必须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加快思政教育模式变革、方法创新和能力提升,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思政教育专用大模型的自主创新研发。以“四个服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取思政教育相关的知识体系、专业术语、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设计算法和逻辑,导入各具特色的思政资源数据,形成一批思政教育垂直领域的专用大模型,确保人工智能在参与思政育人时做到安全、可靠、可控。
二是以人工智能拓展思政教育新场景。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思政教育数据库和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对接思政教育人工智能专用大模型,全面收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倾向、学习进度、心理状态、生活情况、就业意向等数据信息,实现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开展思政工作的智能化全场景应用。
三是提升学生思政工作队伍人工智能素养和技能。常态化组织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企业面向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开展应用思政大模型以及重要软件平台应用的专项培训,将人工智能素养和技能培训纳入学院党委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培训计划,将熟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场景开展思政教育作为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必备技能。
聚焦教育人民属性,以人工智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高校要牢记教育的人民属性,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正确回答教育为谁服务、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
一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均衡发展。进一步发挥资源集聚优势,依托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打破现有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促进优质师资、课程资源动态更新和共建共享。“双一流”建设高校更要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等优势,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协助受援高校师生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打造智慧教育的教研共同体,有效弥合“人工智能鸿沟”。同时,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推进大模型、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受帮扶地区的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切实提升定点帮扶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提供高效公共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和“智慧教育”APP建设,加速新技术在教育公共服务具体场景中的应用,面向教师提供教学安排、研修实践、科研管理、经费使用等应用服务,面向学生、家长和社会进一步优化招生录取、学习辅导、成绩查询、学生资助、就业服务等事项,高效受理各界群众有关咨询、建议、投诉、求助等诉求,实现智能问答、智能搜索、智能引导等“一网通办”功能,推动传统高校公共服务向人机交互型智能化服务转变。
三是打造终身教育平台,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为各行业各区域的终身教育学员进行精准画像,根据其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需求将有关课程拆解重组,为学员动态规划学习路径,不断丰富新技术背景下的继续学习新场景,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贡献高校力量。
聚焦教育战略属性,以人工智能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必须把牢教育的战略属性,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一是打造“人工智能+”一流学科专业集群。加快将人工智能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深度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现有专业改造升级,积极构建以交叉学科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微专业为代表的“人工智能+X”“X+人工智能”新兴交叉专业矩阵。
二是改革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国家急需人才培养平台,结合前沿科技发展和未来产业需求,全面升级课程、教材、项目、师资,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有机融入教学实践过程,探索“师—生—机”三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提升学生的数智思维、设计思维、交叉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以及人机协同、智能伦理意识等能力素养,培养学生能够在未来复杂情境下充分掌握和驾驭人工智能,利用智能技术协同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科技创新新路径。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面向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空天信息等科技前沿领域,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算法、算力、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核心要素协同创新,实现科研范式从人力驱动向智能驱动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如江苏高校可聚焦“1650”产业体系和未来赛道,积极融入高新区和高校“双高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共进的数据算法开源协作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研发与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重点行业和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路径,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设立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中心,加快高校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向产业应用的高效转化与规模化推广,通过有组织转化来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作者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