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基层党建的最新阵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将新就业群体称为“勤劳的小蜜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强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从站稳人民立场的角度出发,一手抓政治引领、一手抓服务管理,共同营造理解尊重、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浓厚社会氛围,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建引领,把稳发展方向。在全国率先建立贯通省市县三级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省市两级全部成立互联网、快递、交通运输、外卖配送行业党委,细化落实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工作24条举措。省市县三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663名党员干部,通过跟人跟车、送单送货等形式,开展沉浸式调研,省市县“两新”工委和相关行业党委直接联系2000多名新就业群体代表,做好思想引领和凝聚服务等工作。开展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对新就业群体开展党员信息摸排,动态掌握党员底数,规范建立党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推动党的组织应建尽建、党的工作全面覆盖。
坚持用心用情,凝聚关爱力量。把新就业群体的“心上事”当做“上心事”,整合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等建成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1.39万个,集成推出党建凝聚关爱26个重点项目、“情暖苏新”16条举措,深入实施“小哥食堂”“小哥公寓”“助新成才”等重点项目,大力推进“友好商圈”“友好社区”等友好场景建设,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12.2万余人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组建“小巷轻骑兵”服务队、“保通保畅”先锋车队326支,将“新生力量”转化为推动高效能治理的“有生力量”。
坚持制度创新,强化权益保障。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进基层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探索新就业群体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新就业群体权益协商协调机制建设,形成网约车司机争议协调申诉机制等成果。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360个,培育人民调解组织222家。完善新就业群体利益协调和诉求收集办理机制,建立诉求直报点和直报员制度,推动解决运费拖欠、社保滞缴等问题1.3万个。
面对新业态蓬勃发展和新就业群体持续壮大的复杂形势,当前,在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下一步,社会工作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扎实做好广大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健全党建引领体系,进一步夯实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的组织基础。坚持抓总部带全网、抓龙头带全链,探索把新就业群体党员组织起来的有效路径,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开展“两个覆盖”集中攻坚。深入摸排新就业群体基本情况、党组织和党员情况,建立新兴领域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党建指导员选派力度,推进群团组织建设,探索实行重点平台企业党组织提级管理。落实“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推动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向新兴领域倾斜,探索新就业群体接续培养和发展党员的有效办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流动党员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及时做好流动党员纳管工作。加强党务工作者专业化建设。进一步探索以内选外聘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关键、以资质认证为抓手、以考核管理为保障的专业化体系,健全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全周期培养链条,大力培养后备队伍。
健全凝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的暖心实效。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持续推进“情暖苏新”关爱行动,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解决工作所急。实施“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基层站点建设”专项行动,推动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覆盖,建设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点,全面打造“友好商圈”“友好社区”“友好楼宇”等。优化商业保险服务,推动开发适合新就业群体各种形态的商业保险,鼓励平台企业代为购买人身意外、雇主责任等保险。着力改善生活所困。推进新就业群体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探索通过纳入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提供保障性租赁用房等方式解决新就业群体居住问题。实施新就业群体“‘新’光守望·风雨同舟”项目,对患有重大疾病或受到意外伤害的新就业群体给予急难慈善补充救助。着力满足发展所盼。实施“助新成才”计划,“一地一策”提供专项奖学金和学费补助,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用好各项社会荣誉,开展典型培树活动,定期评选发布优秀党员、“最美”系列,持续选树宣传先进典型。着力引导发挥所能。探索建立新就业群体参与的平急转换机制,激励引导新就业群体通过到街道社区报到、组建志愿服务队、推广积分管理等方式,参与做好平安创建、文明宣传、社区服务等工作,动员新就业群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有效发挥作用。
健全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营造新就业群体发展保护的友好生态。从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出台行业规范性指导标准、加强部门协同治理等多维度,为新就业群体织密权益保障“安全网”。提供更有温度的制度支持。探索推进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地方立法,加快制定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法规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落实更有精度的社会保障。对符合条件的新就业群体,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引导新就业群体主动参保。稳妥有序扩大新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逐步覆盖所有依托订单分配劳动的新业态行业企业。畅通更有力度的维权渠道。建立健全诉求收集办理机制,探索依托12345热线平台设立暖“新”专线,发挥好诉求直报点、直报员制度作用,加强诉求分析研判、分类处置,及时回应解决问题诉求。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构建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的工作格局。坚持“社会工作社会做”的工作理念,理顺机制、压实责任,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健全工作机制。发挥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明确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调联动。压实工作责任。将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纳入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整体谋划,作为党的建设考核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相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强化管行业就要管党建意识,健全行业党委党建“书记项目”等制度。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作用,推动结合职能职责协助做好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整合运用社会资源力量,引导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回应新就业群体关切,共同营造安全文明和谐从业环境。□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