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产业进阶

发布时间:2025-09-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张金龙 赵 毅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江淮生态经济区承担着展现江苏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历史使命,也承担着当好江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排头兵的历史责任。自省委、省政府2017年部署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以来,江淮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与苏南等省内先发地区的差距显著缩小。在江苏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新征程上,江淮生态经济区抢抓绿色低碳发展新机遇,以更大的决心推动价值观念和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适应江淮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

农业:聚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

20172024年,江淮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4.52%增长至26.90%。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合计10个,约占全省的1/4;建成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5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6个,分别占全省的1/41/5;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占全省的近1/3,各市、县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普遍达到80%以上。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品牌化不足,各类农业园区发展质量总体不高,智慧农业、信息农业、生物农业等前沿性的农业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还较为普遍。

深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壮大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围绕淮安市、宿迁市、兴化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和1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环节、多主体链接,推动农业发展从抓生产抓链条、从抓产品抓产业、从抓环节抓体系转变。重点针对稻米、肉鸡、小龙虾、大闸蟹、食用菌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合作为主要形式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开展农业标准体系创建,提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以特色农副产品标准体系创建工作,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重点针对盱眙小龙虾、泗洪霸王蟹、高邮大虾、宝应荷藕、金湖芡实等水乡特色农产品,构建涵盖育种育苗、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流通、售后管理等区域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解决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业品牌推广各自为战的问题。探索建立江淮区域公用品牌体系,精准定位品牌核心价值和独特卖点,创新区域公用品牌+自主品牌协同发展模式,构建母子品牌体系,全面推动品牌强农。

突出国有资本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针对江淮生态经济区内普遍存在的种植和养殖生产规模小、环境污染高、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农投公司、国有农业龙头企业等国有资本的平台、资金和技术优势以及管理上的先进经验,推动企业思维管理农村,工业思维发展农业。统筹农业产、供、销各环节,推动农田、养殖水面等生产资料整合,实施系统性农业污染防治,夯实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通过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升产业协同效率。

制造业: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应用,深化制造业全面绿色转型

20172024年,江淮生态经济区加快传统制造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结合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补齐质量、管理、环保、安全等发展短板,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推动重特大项目攻坚,快速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域内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数量已达21个,并将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江淮生态经济区制造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主动探索不足、本地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体系顶层制度设计不足、市场导向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应用实验场。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带动技术、平台、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鼓励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围绕能源生产与存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突破一批绿色低碳关键共性技术,超前布局工业与交通深度脱碳、碳捕集与封存等前沿引领技术。推动江淮本地研发和外部引进的绿色低碳新技术和新模式应用探索,形成实验室中试产业化转化链条,以经济性为核心考量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筛选,快速跨过新技术高成本、低产出阶段,形成可行、可观的绿色低碳效能,激发市场应用动力。

做强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建设绿色低碳产品与技术服务输出地。聚力发展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及绿色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支撑性产业。探索搭建适应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绿色低碳应用场景,逐步完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和新服务产品体系,形成产品+技术+服务一体化输出模式。依托兴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发展基础,深度构建循环经济支撑产业体系,围绕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光伏组件回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探索规模化、系统化回收系统建设,拓展静脉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静脉产业技术对外输出能力。

推动制造业深度绿色转型、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加快实施工业设备更新改造,对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设备,推进低效老旧生产和用能设备改造升级、更新换代,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加大国家级及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力度。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从原料、用能、工艺、产品多方面发力,深挖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潜力,推动传统产业扩绿增效。推广绿色用能+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的绿电厂房模式,助力企业节能增效、增强竞争力。

服务业:完善水韵江淮旅游产品体系,健全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20172024年,江淮生态经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44.91%提升至47.69%。洪泽湖、骆马湖、白马湖、宝应湖等优势生态资源保护以及历史人文、红色文化、传统非遗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及以上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4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7个,新创建6个全国、3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围绕淮安港、宿迁港等交通高地,积极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共建成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4家,先后吸引40余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同时,文旅业态零散同质,文旅产品呈现多而小的分散发展;水乡特色生态要素以及淮扬菜等文化名片有待转化成文旅金字招牌;物流体系同商务金融、科技创新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关联度较低,面向生态经济区菜篮子”“米袋子功能的冷链物流供给能力还相对薄弱。

构建水韵旅游产品体系,积极融入区域文旅大格局。基于文旅产业现状基础,统筹布局江淮生态经济区休闲观光、文化体验、赛事节庆等不同发展方向,加强差异化、跨市域旅游产品供给。一方面,以城际铁路为载体,以龙头项目为先导,打造交通+跨域旅游线路,加快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融入长三角旅游发展体系,助力江淮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的开拓;另一方面,打造走廊+旅游线路,进一步丰富大运河、黄河故道、淮河等生态走廊的旅游内涵,综合考虑资源特色、空间距离、跨域合作等因素,以龙头项目为引领,以生态廊道为串联,以水上线路为特色,引领带动乡镇旅游节点的经营推广,提升差异化文旅产品供应能力,构建具有江淮水乡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提高精细化管理运营能力,拓展特色文化资源应用。适当引入国内优秀运营团队,提升文旅项目精细化运营能力。引入全息投影、AI修复等数字化手段,以此赋能IP内涵挖掘、展示,重塑江淮生态经济区旅游生产、消费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景区游客流量、偏好等信息深度分析,实现旅游服务资源精准调度。突出无中生有”“跨界联动等文旅产业发展思维,加强旅游项目与非遗、江淮美食、水乡底蕴等的融合互动,拓展门票以外的经营项目,打造多体系的产业结构。

优化物流关联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充分发掘港口枢纽的成本和运输优势,引领物流需求企业与港口的空间融合,提高门到门运输效率、降低末端配送成本;有序布局区域物流中心专业物流园配送中心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物流网络体系,依托物流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拓展物流加工、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业态,推动现代物流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融合发展。加强政策引领保障,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通过兼并重组、合作联盟等方式整合小、散、弱企业,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助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积累,进而全面推进智慧物流、绿色物流相关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应用推广。

加快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提升现代物流服务能级。持续推进涟水机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多元货运口岸功能,开辟面向鄂州花湖机场、郑州新郑机场等货运专业化机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运航线,织密淮安河内”“淮安郑州欧洲等现行货运航线的航班密度,引领江淮生态经济区构建立体化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加强面向科技创新、生鲜花卉等产业的服务支撑,发挥现代绿色物流在江淮生态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协调发展处、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