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 香满城乡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江苏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贯彻落实全会要求,聚焦当前基层文化服务不解渴、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不精准等问题,今年以来,省委宣传部会同省文旅厅、省文联、省作协、省演艺集团等部门单位,创新实施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省市联动组织惠民演出、公益展览、辅导讲座和群文活动5500余场次,覆盖人次超1100万。组织省市文化单位党组织与试点地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派出1100余名驻村艺术家、文化指导员、志愿者,初步探索形成以省级活动示范引领、13个设区市协同联动、N项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1+13+N文化服务新模式,形成基层文化活动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生动场景。

输送双向奔赴:需求导向下的文化服务创新探索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围绕优质”“直达重点发力,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突破服务壁垒,把一场场文化盛宴精准送进千家万户,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构建分层分类的优质内容供给体系。全省各地探索创新路径,因地制宜开展市级茉莉花开活动,构建起省级资源下沉、市级资源融合、项目动态调整的优质内容供给体系,形成既有星级文化宴又有大众家常菜的全品类供给。省级层面,名家名作直达。建立省级优质文化资源产品库,首批入库1000余项,涵盖荣获省级以上文艺奖项的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同时,为试点地区配备江苏文明实践云数智一体机,为村民提供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等五大类精细化文化套餐,智慧化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市级层面,供给丰富多样。各设区市统筹整合全市优质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南京打造遇见夜金陵”“梅花戏剧角一区一特色品牌活动,半年内组织惠民演出、培训辅导等1183场次,线下吸引近100万人次参与。县区层面,彰显本土特色。在省市两级优质文化资源配送基础上,各县区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打造更具地区特色的文化服务。沭阳县结合群众酷爱淮海戏的习惯,加大地方戏曲配套:在省级演出中加入淮海戏、苏北琴书等本地节目,开展戏曲过大年”“淮海戏展演月等活动,从县淮海剧团抽调12名业务骨干与41个民间文艺团体结对,助力提升专业素养。

建立专业下沉与在地培育的人才支撑机制。省委宣传部牵头组建工作专班,根据试点地区需求,为每个试点村配备省级联络员、驻村艺术家、结对党支部,以三位一体服务链条满足基层文化需求。省级联络员作为联络纽带,深入对接试点地区文化需求,积极协调省级资源下沉,确保各项活动精准直达。驻村艺术家作为专业导师,每月定期驻扎,开展技艺辅导、创作实践、活动示范等服务。如驻村艺术家夏新涛在盐城福才社区组建甜蜜蜜女声组合,平均年龄40岁的村民仅用一个月就登上舞台,展现出草根艺术的蓬勃活力。驻村艺术家刘雨东在徐州老矿社区连续下沉一周,其间开展9场合唱辅导,教授当地居民《走向复兴》《莫尼山》等系列合唱作品,并组织演出。结对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整合省级文化单位专业力量与平台资源,形成推动基层文化发展的合力。省作协联络部机关党委支部走访慰问结对的连云港碱厂村党支部困难老党员,组织20余位作家开展山乡巨变·文学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创作实践活动,为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注入文学力量。

打造动态调适与设施升级的服务网络。行动坚持因时、因地、因人施策,根据区域特点、季节变化、人群分布等,灵活安排文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安排演出场地。从城市广场到乡村舞台,从下沉式广场到特色小剧场,文艺直通车行动形成多样化、广覆盖的文化空间阵地。如常州试点社区按季节切换场地,冬季在室内剧场举办活动,春秋季在户外下沉式广场舞台演出,可容纳2000余人,辐射周边45个社区、10余万人口。因时而动优化演出时间。注重避开农忙等时日,充分考虑气候因素与群众聚集需求,在春节、元宵节、五一、端午等节假日前后,以文艺活动为节日增添浓郁氛围。因需而定推进设施升级。计划分三年配发45辆流动舞台车,推动打造200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硬件支撑与空间优化提升服务效能,实现送得准、用得好的目标。

文化配送在地赋能:文艺直通车行动的实践启示

文化惠民,关键在,核心在。只有把选择权交给群众,文化服务才能赢得真心喜爱。长期以来,优质文艺资源集中在城市,基层存在文化服务供给单一、专业人才匮乏、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服务新路径。

为了谁为宗旨,选择权下放破解基层服务痛点。建立你点单我配菜机制,变供给侧有什么送什么为需求侧要什么有什么,实现从政府端菜百姓点单的根本性转变。需求调研前置,活动匹配更精准。省级文化联络员跟试点地区密切联络,广泛收集群众意见,通过沟通、反馈、优化、调整的循环,逐步满足定制化需求。各市参照省里模式,打造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的文化菜单,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苏州灵峰村提前征集需求,根据不同群体提前策划专场演出,4月举办草坪音乐会,吸引5000人次到场观看。立体式宣介,群众参与更广泛。坚持精准投放与预告前置结合,通过主流媒体、公益大屏及楼长微信群形成月月有预告、场场有报道的传播网络,同时借助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制作短视频传播,确保活动信息及时触达目标群体。线上线下联动,观众热情更高涨。南通上线文化点单小程序,设置演出反馈表形成服务闭环;无锡梅里古镇民乐演出预告上线2小时,500张门票即被抢空,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仍意犹未尽,表示希望二刷、三刷。当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文化服务的聚人气、暖民心效应得以充分释放。

留下来为目的,文化共创激发基层文化内生动力。当前,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深刻重塑了文化生态,大众不再满足于看一场戏,更渴望唱一台戏;不再只是文化的观众,更希望成为舞台主角搭建群众舞台。淮安组织京剧名家与淮安人民小学京剧小演员在戏曲茶楼同台献艺;泰兴试点社区原创舞蹈《年馒头》,经专家指导后登台演出,荣获泰兴新春群众文艺作品展演二等奖,实现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百姓编、百姓演、百姓乐的创作生态。推动文脉传承。在仪征月塘,驻村艺术家和文艺志愿者围绕镗叉舞、鲜花调舞蹈等特色非遗项目,为本土艺术团提供专业培训,创新性改编月塘民歌《鲜花调》,组建月塘镗叉舞队,让地方非遗薪火相传。推出创作成果。连云港联合驻村艺术家创作歌曲《羽山之恋》、复排《姊妹易嫁》等剧目,让传统艺术与现代表达碰撞出新火花。这种专业引领+本土创造的模式,使文化活力从基层土壤中自然生长。

促发展为导向,文化赋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的创新活力,不仅在于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还有效推动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文艺引流,旅游增值。嫁接精彩文艺活动能提升景区吸引力与游客黏性,形成文艺引流、旅游增值的良性循环。泰兴黄桥作为红色古镇,结合茉莉花开活动开展古镇五一奇妙游,其间游客量同比增长15%,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便民派对,乐享生活。各地将茉莉花开活动融入邻里节、运动会、居家养老、文明实践等场景,让活动走进百姓生活、融入日常,焕发持久吸引力。文化赋能,消费焕新。宿迁泗洪县双沟庙会将文艺汇演、非遗展示与商业市集融合,吸引12万人次参与,销售额达650万元。当文化温度转化为消费热度文艺直通车不仅是惠民载体,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实现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价值跃升。

点上开花全域芬芳:文艺直通车行动的现实挑战与未来路径

经过半年多实践,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服务对象覆盖不均衡、资源辐射半径有限、线上线下融合不深、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挑战。只有主动适应群众需求新变化、服务场景新趋势,持续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推动文化供给从点上突破迈向全域共荣

供给多维扩容,打造全龄覆盖的文化服务矩阵。在内容供给上,当前乡村常住人口以一老一小为主,服务偏向戏曲等传统艺术;随着青年返乡创业及城郊社区年轻群体聚集,需增强适青化供给,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多选择。在辐射范围上,部分试点村居反映,在文化资源倾斜后,本地需求得到满足,周边村镇希望扩大活动范围。目前已适当拓展服务范围,后续建议在原有村居基础上,推动活动向基层人气较足的文化空间、商圈、产业园区延伸,发挥资源辐射与示范作用。在渠道拓展上,当前服务以线下为主,虽体验感强,但观看人次和传播成效受限。建议建立线下沉浸+云端覆盖双轨机制,对重点活动加大直播或录播支持,丰富江苏文明实践云数智一体机文化板块内容,扩容数字文化资源,满足基层需求。

消费场景焕新,培育文艺+”的新型文化业态。目前,各地茉莉花开活动多为单场次,在资源融合、提振消费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深化文旅联动,拉动引流增效。针对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黄金周等,建议联合文旅部门策划茉莉花开专场,开发演出+景点联票,凭票根享受相关旅游景点商户折扣。强化配套服务,拉升回头率在演出周边增设非遗市集、文创展销区,提升活动综合效益。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针对户外环境,增设遮阳棚等设施,提升观众的观演体验和满意度。转化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鼓励驻村艺术家帮助基层梳理本地独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等资源,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影响力强的区域文化品牌项目或系列产品,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和持续动力源。

全域协同推进,构建多级联动的长效保障体系。目前全省活动均以党委政府部门为主,在多主体参与和保障机制上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委托运营、社会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置改革,激活闲置场馆,培育基层文化志愿者、民间艺人等在地力量,形成内生动力,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社会协同的可持续保障机制。优化保障激励制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茉莉花开行动资金保障力度,加强省级优质辅导资源统筹协调与下沉,为基层群众文艺团体提供长期化、专业化指导,最终实现文化资源沉下去、群众幸福提上来的双向奔赴。

(调研组成员:徐宁、吴瑾、陈慧慧、顾星欣、陈洁)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