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5-08-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 敏 徐海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江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4年考察江苏时总书记强调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2025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强调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江苏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重塑省域经济地理布局的同时,大力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演变,初步形成以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统领,以苏北地区、沿海地区、国家级新区为重要增长点,以跨江、南北、江海等多板块融合为重要路径的区域发展格局,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重点区域发展取得新成效。聚焦重点区域发力,支撑和服务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方面,2024年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南通通富通达集成电路先进封测、连云港中核田湾滩涂光伏发电、盐城天合光伏电池及组件等85个省重大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198亿元,完成率达117.8%。召开海洋产业支持政策推进会、全省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海洋产业专场活动,全年海洋经济总值首次突破万亿、海洋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徐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方面,2024年徐州经济总量占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市比重达2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57万元、位居区域首位,徐工机械在周边300公里范围内产业配套率达70%,徐州商圈节假日外来消费占比达到35%以上,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方面,202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新一轮政策文件为新区发展赋能,全国首个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挂牌运行,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规划建设,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等2个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

省域内合作发展取得新进展。聚焦两类省内区域合作发展样式,推进南北联动、跨江融合不断走深走实。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方面,20248家南北共建园区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3个,同比增长14%15家南北科创飞地投入运营,科创产业协同不断加强,催生出无锡连云港南箭北射、吴江泗阳纺织产业合作升级等创新实践。苏北四市共实施六大领域帮扶项目192个,投入资金3.84亿元,新增合作学校156对,南北教育结对实现县域全覆盖,苏北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提升至58%,医疗帮扶合作更趋精准。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方面,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印发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细化31条具体事项。三市科创合作与产业联动不断加强,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南大扬州化工研究院等一批共建平台落地,共同编制宁镇扬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推动智能电网、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融合协同发展。一卡多用、同城待遇应用功能不断增强,新增了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

省际间合作发展取得新突破。聚焦两个跨省份空间布局,推动双边和多边跨行政区合作发展不断深化。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方面,2024年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标志着四省十市的合作由地方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方面,2024年我省轮值召开第五次省际联席会议,沿淮地区跨界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健全,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优类比例分别同比上升5.7%1.8%。基础设施加速联通,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加快建设,18条集装箱航线通达淮河流域沿线内河港。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沿淮17家国家高新区组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绩。2024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041,已连续15年缩小,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的省份之一。设区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到2.24,苏南、苏中、苏北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人均GDP2012年的2.51.51优化为2024年的1.81.51,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1.91.31优化为2024年的1.81.3153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认定,数量居全国第二。率先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全省县域就诊率达94.86%,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区市全覆盖,参保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内涵不断深化。从宏观层面来看,战略主体由独立发展的个体区域演变为具有紧密联系的整体区域,越来越重视地方经济、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的有机统一;战略目标由唯经济化演变为超经济化,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与高质量;战略对象由地理区位演变为经济区域,越来越强调发挥区域经济规律对现实空间的配置作用;战略动力由依靠自身经济循环尤其依靠城乡之间的剪刀差演变为依靠创新,越来越强调内生创新的动力。推动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是一条没有先例可循的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根据省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策部署,及时更新理念、深化认识、把握规律、自觉行动,坚持主动作为协同联动有机统一,不断优化省域生产力布局、提升协调发展质量效益,更好落实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

进一步优化省域生产力布局。顺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打造新的动力源,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持续深化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彰显扬子江城市群区域牵引带动功能、沿海经济带拓展发展纵深功能、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和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战略节点支撑功能。加强对各区域规划政策、主导产业、资源要素等方面的统筹,引导各地有序发展、防止内卷式竞争。大力推进水运江苏、城际铁路、过江通道等建设,更好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发挥重大项目对区域重大战略融合贯通的穿针引线作用,有针对性地布局与目标定位相适应的工程项目、平台载体和公共设施,精准引导核心资源要素集聚,支撑功能区实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各显其美。

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依托城市群、都市圈以及产业集群等发展组团,优化区域创新机制、打造创新空间新格局,更大力度推进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持续优化一带两极三圈多点的创新空间布局,在全省范围内做好创新链产业链对接的文章。一方面,顺应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客观规律,更好发挥南京、环太湖、徐州科创圈的创新策源和辐射带动作用。把握好上海(长三角)国际科创中心拓展的契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强化科创资源统筹服务。另一方面,在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沿海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苏南、沿江研发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优势,苏北、沿海发展空间和后劲优势,依托科创飞地、共建园区等平台,完善研发在苏南、制造在苏北”“研发在沿江、制造在沿海的产业链条,产生1+1>2的协同效果。

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和跨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打造生态共同体。聚焦长江、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和苏皖鲁豫等跨界重点区域,做实和扩大区域大气污染、跨界水体、固废污染等联防联控机制,协同推动沿海地区岸线、滨海湿地、近海海域等一体保护修复。更加注重产业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人海和谐,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统筹推进绿电、绿证、碳排放权等交易,在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中开拓更大增长空间。强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提升区域生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实施绿电进江苏、进园区、进企业三进工程,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苏北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在苏南消纳,实现绿电资源南北优化配置。

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加快补齐省内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区洼地短板,把握不同区域板块内涵要求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一县一策支持集中发展1个优势主导产业+1个潜力突破产业,打造更多千亿县域,各展所长推动实现赶超跨越。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就业创业和富民增收。更好发挥乡村振兴工作队和科技镇长团作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重点帮促县区、经济薄弱村等帮扶力度,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单元,跨域毗邻地区为节点,联动扩大就业、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强化技术人才职称资格跨省互认、行业紧缺人才联动服务等政策有机衔接,促进区域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跨区流动,合力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和人口集聚吸纳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供给机制,优化区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跨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持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