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是江苏落实好挑大梁责任的必然要求。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作为省级南北共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聚焦智能制造产业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破题,以科创资源协同赋能,探索出一条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科技赋能,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园区依托南京创新资源富集与淮安产业承载空间广阔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
“科创飞地”集聚创新资源。探索建立“研发+制造”和“总部+基地”的产业协同共建模式,在中国(南京)软件谷、江北新区研创园建成两处宁淮科创走廊研发基地,累计投入1.27亿元建成载体1万余平方米,为园区及淮安优质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招引、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联动的跨区域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建立“研发在宁、生产在淮”合作机制。截至目前,飞地已吸引14家科技型企业入驻,成功培育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平台共建”夯实研发根基。以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为目标,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南京理工大学宁淮产学研合作基地汇聚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努力打造“军民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示范区。南京师范大学三维打印重点实验室以及三维仿真建模军民融合重点实验室高效投运,宁淮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宁淮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共建。
产业为基,打造智造集群新载体
园区充分发挥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飞地招商优势,全力打造增材制造、机器人等特色产业,累计签约企业超40家,投资规模150亿元。
旗帜鲜明打造增材制造“满链”园区。突出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链,重点瞄准行业龙头及高成长性企业精准开展招商活动。金属增材领域以中科煜宸为龙头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打造江苏省航空航天增材制造创新联合体、航天科工增材制造长三角创新中心。非金属增材领域以苏州博理科技为龙头快速抢占鞋类3D打印市场风口,同步联合南师大团队研究智能穿戴类产品,拓展消费品3D打印市场新空间。建筑增材领域携手行业先锋南京嘉翼,共建建筑3D打印示范及产业化基地。
精准引进培育机器人特色产业。锚定各细分领域,形成了涵盖农业、安防、仓储、轨道巡检等多应用场景的机器人产业小集群,初步奠定机器人小镇雏形。聚焦农业机器人细分赛道,园区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等达成战略合作,着力构建集研发、测试、生产、应用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携手打造华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智能农机与农业机器人产业高地。
产城融合,拓展宜居宜业新空间
园区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着力构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发展新格局。
坚持科学开发时序。秉持“规划引领、基建先行、载体同步”开发逻辑,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具备园区特色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路网为先导,宜居宜业生态园区形象逐步彰显;提速产业载体项目建设,建成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一期、二期工程等各类载体面积超50万平方米,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打造数字低碳园区。编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的数字经济体系;引进上市公司超讯通信,投资建设智能算力中心,并分步建设园区综合能源储能站,承接公共算力需求;搭建园区智慧道路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园区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统筹管控。组织编制园区综合能源方案,推动投资建设光伏、地源热泵、集中制冷等综合能源站主体,提高能源综合效率。
改革创新,探索园区发展新路径
园区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着力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为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严格落实苏南三为主(人员、资金、项目)、苏北三到位(规划落地、社会管理、政府服务)原则,南京市主导园区运营与核心资源导入,淮安市全力保障属地服务与要素供给,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责任闭环。持续优化“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探索园区投资发展公司、开发建设公司一体化改革,提升市场化运作和造血能力。推动完善宁淮两市会商决策机制,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聚力破解产业导入、要素统筹、政策衔接等深层次问题。
强化要素统筹保障。探索与南京各开发区、盱眙县建立项目联合招引、税收分成、指标共算的实施路径,构建“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长效机制。推动设立宁淮两市共建专项产业基金,引入省属国企、南京及淮安国资共同参与,重点投向园区主导产业及科创项目,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资本纽带。发起设立宁淮紫金紫仓、紫金矿业信达等4只产业基金,为入园企业提供全链条融资支持。
共建共享,形成南北合作新格局
宁淮两市聚焦互利共赢目标,将帮扶合作从园区建设拓展至全域联动,谱写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合作新篇章。
机制牵引,构建全域联动框架。构建“1+2+6”合作体系(“1”即共建一个产业园;“2”即江北新区—盱眙、溧水—涟水两大板块结对;“6”即科技、教育、医疗、文旅、养老、人力资源六大专项帮扶),将省级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编制年度工作要点和项目资金库,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2025年,聚焦民生关切与发展急需安排29个帮扶项目,充分体现精准帮扶理念。
产业协作,激活县域经济动能。以园区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域产业协同升级。江北新区与盱眙深化“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模式,在光伏新能源、机电装备等领域实现项目新突破。溧水携手涟水创新农业合作,引进水果玉米试种,亩均效益显著提升。金湖主动接轨南京都市圈,成功推动“长三角区域创新产品应用示范优秀案例”落地。飞地经济效应显著,“溧涟科创飞地”“宁淮科创走廊”等平台累计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数十家。
民生共享,绘就幸福生活图景。教育帮扶提质扩面,深化宁淮高中结对、职教联盟合作。医疗合作精准惠民,依托“专家工作室+远程诊疗”模式,组织专家赴涟水等地开展坐诊、手术、带教。养老协同暖心务实,在人才培训、机构建设、助餐服务等方面深化宁淮合作。文旅层面联合打造“运河风光·千年文脉之旅”精品线路、“以球会友”等创新活动,深化两地人文交流与消费联动。人力资源对接高效,组织重点企业赴南京高校精准引才,“揽才入淮”活动成效显著。□
(作者系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