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也是南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战略机遇。近年来,南通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持续深化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与上海、苏州等毗邻地区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真正把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优势转化为南通发展胜势,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强化产业项目服务,描绘绿色发展“同心圆”。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层面重要措施,通过产业、项目、交通等深层次接轨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促进长三角南北两翼更加充分、均衡、绿色发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区位优势,形成以6大重点产业集群、16条优势产业链为核心的“616”现代产业体系,与上海“3+6”、苏州“1030”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互补,合作共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19个合作园区,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跨江合作实现全覆盖。南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605家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提升,加快产业绿色化、现代化步伐。做优重大项目服务。为148个省市重大项目建立信息服务卡,深入推进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等试点工作,积极争取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规划环评获批,创新排污总量跨源收储和差异化配置,有效保障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华峰瑞讯生物新材料等百亿级项目落地开工,按照世界一流环保标准设计建设。构建绿色交通格局。要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襟江带海、联通内外的交通枢纽体系具有先导意义。南通加速形成“八龙过江”格局,通过交通互联互通,实现服务同城同质。积极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南通港为长江中上游以及长三角其他地区提供中转服务,全力打造绿色运输走廊。
强化机制创新创优,拧紧区域共治“一股绳”。通过构建“党建+业务”融合体系,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系统性。合力破局、以党建红促生态绿。2022年以来,崇明、苏州、南通三地生态环境系统签订《崇苏通生态环境系统毗邻党建联盟共建协议》,创新构建党建协作机制,每年制定毗邻党建联盟工作计划,聚焦大气、水、固废共保联治等工作,定期举办臭氧污染防治、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交流活动,互学互鉴工作思路和方法手段,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崇苏通”三地生态环保工作同频共振。协同管控、强化环境要素保障。大力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对444个陆域、132个近岸海域单元严格管控,探索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融合,有效衔接毗邻地区分区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持管服并重,面对环境容量刚性约束,南通、苏州协力探索跨区域排污权交易机制,指导如东施壮化工与张家港沙钢钢铁有限公司完成全省第二笔跨地市排污权交易。跨省联动、打通固危废处置渠道。过去,南通启东启隆镇、海门海永镇医疗废物转运处置依靠轮渡,存在较大环境风险。2023年,崇明和南通在长三角地区率先签订医废跨省协同处置联合监管协议,简化转移手续,实现危废处置能力共享共用。
强化污染联防联控,下好协同治理“一盘棋”。坚持责任共担、问题共处、成果共享,积极应对跨区域传输污染,源头遏制污染转移扩散和复合叠加效应,增强区域环境治理效能。跨界水体水质得到有力保障。联合崇明对交界河道进行排摸踏勘,深入推进入江入河排污口协同排查整治。共商解决跨界水体治理难题,启东启隆镇和崇明城桥镇签订跨界河湖共管协议,开启跨界河道治理新局面;崇明区、启隆镇、海永镇建立三方跨界河道协同共管机制和联合河长制,由跨界河道属地镇分管领导担任河长,联合开展生态环境巡查、河道专项整治等活动,构建全岛领域水环境治理一体化格局。大气联防联治持续强化。开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融合清单编制,运用清单成果支撑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面对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引导沿江船舶等排放大户落实友好减排、错峰生产等措施,削减区域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总量。联动开展进博会、国家公祭日、杭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充分运用溯源分析、网格巡查等方式,确保活动期间空气质量持续优良。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夯实。积极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按照东平—启隆—海永三镇协同规划,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沿江生态缓冲带修复等重点工程。
强化监管联查联动,织密环境安全“一张网”。注重污染问题发现、追溯、处置全链条管理,推动区域环境监管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发力转变。聚焦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开展毗邻地区环境隐患和环保设施安全隐患排查,组织3次长江水污染事件联合演练,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针对15座跨越长江南通段干支流、饮用水水源地的桥梁,举一反三开展交通事故环境风险排查,督促制定环境应急预案,落实风险管控措施。聚焦监测信息联动共享。搭建毗邻地区联合监测工作平台,组织“崇通”辐射监测大练兵交流活动,以训促学、以考促学,提升监测队伍能力水平。开展跨界断面水质联动监测,现场交流共商疑似污染源应对举措。针对毗邻地区大气污染特征,聚焦PM2.5、臭氧等关键污染因子,形成《崇明—南通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据共享方案》,实现区域环境监测信息互联互通,充分挖掘数据共用价值、切实提高数据利用率。聚焦执法行动联动出击。充分运用环保公安融合战队力量,强化跨省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案件。面对工业固废、建筑垃圾跨省转移问题频发等现象,开展排查整治固体废物非法处置倾倒专项行动,形成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立行立改、挂单销号。深化与崇明、苏州等毗邻区域固体废物管理协作,完善办案协同、执法联动、结果互认等机制,落实跨区域危废转移联单管理制度,消除监管盲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们将以美丽南通建设为引领,聚焦监管互通、产业互促、政策互联等领域,持续拓展绿色生态一体化“朋友圈”。一是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坚持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原则,加强区域环境联防联控,健全监测监控信息互通、预警预报联动、异地交叉执法等机制,推动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二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扎实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持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构建“生态赋能—产业升级—价值转化”的良性循环。三是聚力政策协同创新。深化环评领域简政放权,引导资源环境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统筹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经济手段,激发市场主体由“被动减排”向“主动治污”转变。□
(作者系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