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发布时间:2025-08-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桑学成 王茂祥    

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20252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520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作为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第一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强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会变。做好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求广大民营企业家把握时代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双向奔赴、汇聚合力,奋力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坚定不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

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奋勇搏击,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5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2024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额达24.33万亿元,同比增长8.8%,占外贸总值55.5%,首次成为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如今科创企业遍地开花,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这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大方向、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一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进一步向社会表明发展民营经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并将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并从税收优惠、金融扶持到市场准入放宽等方面,全方位助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

民营经济发展,关键靠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沃土。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系统施策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切实回应民营企业诉求,比如江苏建立1+5+13+N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浙江推行综合查一次机制,深圳提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海发布21条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等。相关部门要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夯实民营经济发展基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同时,要积极营造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良好舆论环境,坚决遏制丑化、污名化民营经济的歪风,严厉打击恶意损害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形象声誉的违法行为。

促进民营企业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中美科技竞争日益加剧,而民营企业在科技突围和产业创新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民营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机会窗口,助力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破解科技卡脖子问题。此外,我国传统增长模式正在式微,而新增长引擎尚未完全启动,必须依靠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创造和释放新需求、新消费、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取得很大突破。民营企业在科技领域成绩显著,代表性的技术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各级政府要培育尊重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要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敢于打破常规,尝试新的方法和模式,实现新的技术突破。通过不断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更好地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挑战,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当前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应抓住机遇,坚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和优化用户体验,更好地在全球市场赢得用户的认可,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民营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高效创新团队,通过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组织合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一批优秀科技人员、经营管理者和熟练技工,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发挥民营企业在产业升级中的生力军作用

人工智能时代正悄然来临。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是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关键赛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需要大数据、大算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支持,而这些正是民营企业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广大民营企业要牢牢牵住人工智能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着力把前沿数字技术融入产业发展,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当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我国还拥有一大批自立自强从事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传统产业占中国经济比重超70%,具备庞大的产业规模与完备的产业链条,要结合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民营经济在研发创新、要素配置、市场开拓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民营企业发展很快,竞争力不断提升。比如,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DeepSeek的崛起体现了中国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要出台更多针对性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科研项目支持等,支持新质生产力领域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以硬科技创新突破全球技术壁垒,以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筑牢我国经济韧性,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鼓励民营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履行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倡导实力较强的企业承担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如慈善公益、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等。民营企业通过积极参与慈善捐赠、补充政府公共服务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声誉,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工资分配制度,保障员工权益,充分调动员工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让每个员工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带动当地就业,积极扶危济困,促进民心相通,积极回报社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智改数转和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新征程上,民营企业不仅要自身发展好,还要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积极担当作为。针对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致力于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等授人以渔式的带动后富。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厚植家国情怀,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做发展的实干家和新时代的奉献者,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为促进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用心用情帮助民营企业纾难解困

当前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融资难融资贵、市场竞争压力大、创新资源不足等。民营企业进入部分重点领域还存在隐性壁垒,一些民营企业还难以平等地获取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生产要素、创新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配,产业政策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不足,尤其是在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对公平竞争规则重视不充分,且存在着一定的隐性歧视性政策。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还不充分,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违规执法损害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问题,特别是钓鱼执远洋捕捞乱象,极大地破坏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

相关部门依法依规、用心用情呵护民营企业成长,才能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安心谋发展的定心丸。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现象,深入探索建立公权力监督长效机制,及时总结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的经验,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民营企业家涉外地刑事案件应急协调处理机制,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最大限度减少对经营主体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同时,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

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惠企政策,精准纾难解困、稳定预期,才能真正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各项纾困政策务实高效,在第一时间送到企业手中,发挥最大化作用,让企业家时时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建立规范化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将中小企业的意见诉求一件不落地反馈给相关部门,通过及时良性互动,推动各项政策在实施中不断细化完善。在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制度保障,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让民营企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企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