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联动共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太浦河上的方厅水院,把沪苏浙三地缝合了起来。这座四合院布局的方形院落,四个角分列一馆:上海馆建在上海青浦,江苏馆位于江苏吴江,而浙江馆和安徽馆则在浙江嘉善。在这里,一刻钟走完沪苏浙、一天逛遍沪苏浙皖成为现实。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这里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之一。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翼,江苏紧扣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坚持主动作为、协同联动,不断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创新涌动:锻造长三角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肩负着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使命,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就是生产力。今年12日召开的南京市科技大会暨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上,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ENI)宣布全面竣工,成为我国信息与网络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基于CENI设施已成功建成面向异构算力实现广覆盖、大通量、超融合连接调度的确定性算网,实现一跳入算、一键调算、一网通达一张网算网服务能力。

一体化、高质量呼唤强强联合。2024年,江苏牵头组建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共同实施23个省科技重大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项目、7个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项目、29个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科创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创新发展成燎原之势。

锻造战略科技力量,让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才能更大力度赋能产业升级。前不久,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开幕。这是苏州首次将这三个大会合并举办,背后的核心关键词就是:链接。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昔日制造重镇苏州已经实现华丽转身,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转化的核心引擎。

2024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进至全国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3%左右,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1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22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0.7%。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展现的是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谋篇布局、深耕细作、蹄疾步稳的奋斗姿态。

要素融通:构建长三角循环大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交通是打通区域市场循环的血脉经络。目前,长三角地区第一批重点推进打通的省际断头路涉及江苏的11个项目全部建成;首条跨越三省一市的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列车迎来首发;沪苏湖高铁通车与宁杭、湖杭高铁共同构筑起南京、杭州至上海间的新快速通道;上海地铁11号线和苏州地铁11号线实现轨道交通联网运行,为跨城通勤有效节省时间;昆山上海浦东机场、吴江上海虹桥机场等低空载客运输航线开通。货物运输方面,开通南京龙潭港淮南、苏州太仓港衢州东等多式联运示范线路;苏州与上海创新共建沪太通3.0物流新模式,货物在沪苏两港之间进出口均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连云港与上海合作推出连申快航,有效填补连云港港航线空白点,拓展上海港腹地范围。

除了物理破界,还需政策护航202411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数据管理部门共同宣布,建立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机制,首次明确加快推进长三角在数据领域的一体化。2025年长三角区域市场监管专题合作组会议上,《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共促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合作协议》《长三角质量和标准化技术机构合作协议》等6个新项目集中签约。按照《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正实现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逐步消除行政壁垒,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如今,南通海门全区落地的重大项目中80%以上来自上海和苏南,实现了从隔江竞速拥江共融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折射出长三角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突破,更成为跨江融合、区域一体的生动注脚。

扩大开放:共筑长三角开放新高地

开放,是长三角与生俱来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江苏积极融入长三角开放格局,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江苏支持南京、苏州、连云港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一批批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全国首创政策计算器智能化服务,通过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惠企政策精准匹配、一键直达;率先实施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开展保税检测外发业务,助力企业承接境外订单……目前,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形成450余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其中2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园区是开放发展的重要载体。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多年来,充分发挥中新合作、自贸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功能,推进高水平开放。截至2024年底,园区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200家,实际利用外资超420亿美元,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九连冠。同时,苏州工业园区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新模式,推动产能有序梯度转移。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首个走出去项目,也是飞地经济的一个缩影。昆沭高新技术产业园、吴江泗阳工业园、常熟泗洪工业园、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吴中宿城工业园,与苏宿工业园同频共振,种出了一片片南北共富试验田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江苏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2022年出台《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提出建立1+5+13+N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5版)》着重突出五个更加的改革路径,力求为经营主体打造更有温度、更具实效的营商环境。今年上半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115.4亿美元,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同护碧水:织密长三角生态安全网

地理空间的天然联通,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休戚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江苏建设为牵引,加强长三角区域共保联治。

正值盛夏,站在太湖岸边远眺,万顷碧波倒映着远山如黛。太湖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太湖流域探索建立了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平台等,率先在全国开展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4年,太湖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类,为良好湖泊水平。

太浦河串联江苏吴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三地,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极其重要的生态廊道,也是曾经三不管的治理难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牵头搭台,推动三地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联合河湖长制,实施巡河、管护、监测、治理、执法五个联合工作机制。苏州市吴江区还打造太浦河云管家智慧平台,共享三地数据,构建天上、桥上、岸上、水上立体监控网络,实现全天候巡查和问题快速处置。握指成拳的协同治理带来水质跃升,太浦河界标断面年均水质连续6年稳定达类。

协同治理理念同样在元荡湖开花结果。元荡慢行桥横卧元荡湖,连接江苏吴江和上海青浦两地。这片省际交界水域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4/5在苏州吴江,1/5在上海青浦,水质安全曾经处于失管状态,水质常年停留在五类。如今通过两地统一审批、接力建设,开展联合巡河、管护和治理,元荡湖生态岸线占比超过了80%,慢行桥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共筑幸福:打造长三角民生服务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七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落实示范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中扎实推进,一个更加多元、更加高效、更加紧密的长三角幸福生活圈逐渐成形。

在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元荡村数字乡村客厅,村民可以在健康云一体机上实现上海医院的预约挂号。据了解,元荡村与上海健康云合作,引进了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村民可以提前2830天挂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去上海医院挂不上号的困扰。对于长期需用药的患者,这里还配备了一键续方功能,村民去上海就医后,后续配药只需通过一键续方,药品就可以邮寄过来。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冷暖。2024年以来,江苏省人社厅联合沪浙皖人社部门,依托就在江苏平台打造长三角招聘专区,整合三省一市56个地区招聘资源,实现就业信息、岗位检索、简历投递一站式服务,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公共人力资源数据共享政务平台。平台上线至今,注册企业单位近30万家,归集岗位累计超500万个。

携手服务,加码幸福。在公共服务方面,20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78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卡通用,新增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和企业设立、变更等跨省通办创新举措,年减少群众跑腿2.3亿人次。从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到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随着一体化深入推进,一幅美好生活幸福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调研组成员:曹巧兰、苏胜利、于璐、赵文韬、张念、张珊珊)

责任编辑:朱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