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建造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费少云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建筑业是江苏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2024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4.4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3.7%,连续19年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带动省内就业552万人。作为重要传统产业,江苏建筑业坚持以智能建造为主抓手,加快转型升级,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智能建造是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

智能建造是将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集成应用数字勘察、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等全链条技术产品的新型建造方式。从发达国家经验、建筑业发展趋势、技术应用等层面看,智能建造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美国在2007年就规定所有重要工程项目使用BIM,提升建筑业信息化水平。英国政府发布的《英国建造2025》提出,到2025年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33%、进度加快5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德国发布《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发展路线图》,旨在建筑领域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从行业发展看。长期以来,建筑业发展存在两方面短板:一是三高三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工程品质低、生产效率低、安全系数低,与新发展理念要求不符。二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用工贵、老龄化、技能低等问题突出,江苏50岁以上建筑工人占比超45%,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质量、效率变革。

从技术应用看。智能建造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有显著优势。增效率,如搬运机器人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高施工速度。提品质,如喷涂、抹平等建筑机器人的施工精度明显优于人工;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图像识别等技术,可对构件质量、施工工艺实时监测检测。降成本,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模拟分析,可减少返工和浪费。减排放,如装配式、模块化建筑通过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减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保安全,如5G无人塔吊变高空作业为地面室内集约化操作。

江苏推进智能建造发展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江苏坚持统筹推进,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强试点培育等组合拳,积极推动智能建造发展。

强化政策引导。推进智能建造纳入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决定和2025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出台文件明确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推进传统建造方式向新型建造方式转变。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方案,创新提出建筑产业互联网、数字一体化设计、建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部品部件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管理等五大关键领域技术路径。同时联合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印发指导意见,形成多方支持智能建造发展的良好格局。

加强试点培育。坚持试点先行,培育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107个、试点企业34家和技术服务试点单位17家,项目涵盖房建、市政、水利等领域,覆盖全省10个设区市。梳理发布第一批25项智能建造应用场景,供企业借鉴选用。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南京、苏州为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其中苏州获得2024年度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全国第一。

推动产业集聚。指导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智能建造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苏州市围绕一基地多园区布局思路,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已吸引18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通过推进智能建造科技产业园、建筑机器人产业等,促进建造、制造融合发展。南京市在南部新城、六合区打造智能建造项目集聚区,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多场景应用。

完善配套体系。推进智能建造学科建设,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2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举办首届全国建筑机器人技能大赛,锻造智能建造技能尖兵。出台企业级、项目级评价标准,为智能建造发展水平量化评估提供依据。发布江苏省智能建造消耗量补充定额,填补建筑机器人等计价空白。

系统布局促进智能建造新发展

推动智能建造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科技、人才、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行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壮大机制,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匹配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企业评定条件。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发挥省智能建造与工程装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作用,积极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智能建造创新中心等平台联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链技术图谱分析,促进科技供需精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鼓励企业参与智能建造标准编制,及时将成熟技术纳入或转化为地方标准。

在推广应用上见实效。在县(市、区)中遴选一批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持续加强试点企业和项目培育。支持新建政府投资工程中2万平米以上房建项目、2000万元以上市政项目应用智能建造技术。推动建筑施工机械设备更新,引导购置智能升降机、建筑机器人等智能产品。计划到2030年,智能建造技术在大中型工程建设中应用占比达到70%;到2035年,大中型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普遍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加强智能建造领域国际合作,开展多层次技术交流,鼓励企业开拓智能建造国际应用市场,增强江苏建造品牌力。

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联合教育部门支持智能建造等人工智能+城乡建设专业建设,积极构建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智能建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各层次人才一起抓,加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型领军企业家培养,强化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培育,打造肩负科技创新使命的人才队伍。加快推动传统劳务模式向建筑机器人+产业工人新型劳务模式转型,培育一批新型劳务企业和劳务工种。

在政策支持上再聚焦。加大智能建造领域申报国家、省级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力度,对取得关键技术重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提名省科学技术奖等科技类奖项。将智能建造相关装备和软件纳入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推广目录的征集范围。完善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用好科技项目资金,用足科技金融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以贷款优惠、投贷联动等助企发展。省级层面设立2000万元智建贷,对参与智能建造研发和应用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