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江苏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黄 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苏要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进江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不仅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破除区域壁垒,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而且有利于两个地区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这对于江苏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联动发展的制度建设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两地的联动发展提供制度支撑是关键。为此,要统筹谋划和建立促进两地联动发展的制度体系。一是加强政府层面的合作交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联合制定出台联动发展的跨地域促进政策,对联动发展的重点领域、具体举措、机制设计、组织架构等加以明确,并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共同解决制约联动发展的问题和瓶颈,为联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减少制约联动发展的制度障碍。两地在政府层面合作意向建立的基础上,从联动发展的原则出发,以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为主,对阻碍两地产品和要素流动的制度进行梳理和修改,减少不同部门制度之间的矛盾,形成联动发展的合力。三是加大联动发展新型制度探索的力度。探索建立促进联动发展的新型制度和机制,如跨地域的企业税收分配机制、市场一体化监管合作机制等,为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制度支撑,也为国家推进国内大循环的制度探索提供支持。

聚焦重点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联动发展

两地产业互补性较强,充分发挥各自的禀赋优势,深入践行因地制宜发展先进生产力,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一是推进两地在未来产业上的联动发展。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产业发展上的对接,鼓励本地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构建跨地域的产业链合作网络。同时探索建立两地联动发展试验区,联合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在试验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相同的财税、社保、金融等政策,让企业能够依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自由选择落户的园区。二是搭建跨地域产业联盟。整合两地相关企业及高校、金融机构等资源,就市场开拓、行业标准、风险抵御等开展协作。鼓励两地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以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共同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等方式,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三是搭建两地产业信息对接平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平台的对接,搭建联动两地科技创新、金融、人才等多种资源以及企业需求等信息的综合平台,为企业开展产业合作搭建渠道。四是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助力江苏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利用好粤港澳地区国际贸易网络丰富的优势,通过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类展会、商务洽谈等活动对接的力度,帮助省内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与大湾区探索跨境电商合作发展新模式,共建跨境电商合作平台,在国际市场开拓上形成合力。

强化科技创新领域的联动发展

两地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推进两地在科技创新上的合作,有助于形成多学科互补、多主体参与、产学研金相结合的贯通式科技创新全链条,进一步提高两地科技创新能级。一是构建政府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定期的高层对话机制,就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成立由两地科技部门牵头的专项工作组,负责具体落实合作事宜,包括项目对接、资金安排、人才交流等。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实施。二是联合开展重点领域科技创新。鼓励省内高校、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人才培养等方式,共同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提升双方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支持和鼓励两地在科技园区、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共同营造起科技创新、成果转换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强两地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对接。加大两地科技金融的对接,通过联合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供科技信贷等方式,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加大对粤港澳地区科技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为江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充足、便利的金融支持。

探索建立人才联动发展战略

目前两地的人才流动还存在着互认标准不统一、人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共同推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人才要素的价值。一是完善人才跨地域流动政策。江苏可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研究制定促进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包括放宽户籍限制、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人才服务保障等,同时加强在跨地域社保、医保等制度创新上的探索,为全国性的制度创新试水。探索建立人才政策互认机制,让人才在两地之间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同时,江苏可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政策优势,加大与海外科学家的对接。二是共同构建人才信息平台。建立两地人才交流的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人才政策解读、人才流动案例等,为人才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定期组织人才交流活动,如人才招聘会、人才论坛等,促进人才面对面交流。建设人才数据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江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两地人才流动的趋势和规律,为制定人才流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鼓励江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共享教育资源、互派访问学者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深入推进社团及民间机构的联动发展

社团和民间机构的交流在两地联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积极发挥社团和民间机构的作用,利用好已有平台,构建形成民间合作和发展共同体。一是构建两地民间交流机制。鼓励江苏与粤港澳地区的社团和民间机构围绕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等共同关心的领域或议题,定期举办交流会议、论坛或展览等活动,尤其要注重吸引香港、澳门地区的社团和民间机构参与,利用民间交流为科技、资讯、人才等的流动创造条件。二是积极搭建两地民间合作平台。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粤港澳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互动发展,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相互学习与借鉴。搭建江苏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香港、澳门地区的社团及民间机构的对接平台,借助香港、澳门的社团和民间机构了解国际市场动态,寻找国际合作伙伴等。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