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县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发展水平和治理效能,关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担当者,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具备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属性,使其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领域、关键支撑和重要载体。近年来,宜兴立足苏浙皖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统筹做好“宜”和“兴”两篇文章全力书写了“产业兴、科技兴、人才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物畅其流,服务产业发展
近年来,宜兴积极扩大交通有效投资,近三年交通投资年均近40亿元、同比增速达31.4%。高质量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和高效率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加快构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枢纽提升,促进产业要素资源集聚。宁杭高速宜兴东互通与范蠡大道实现互联互通,宜马快速通道和范蠡大道北延一期建成通车,金宜高速、常宜高速南延、宁杭高速扩建项目前期稳步推进,市域路网的持续织密和“一环四射”城市快速环线的加快成形,推动陶瓷、集成电路等产业加快集聚。盐泰锡常宜铁路正式开工,高铁宜兴站站台扩建至5台10线的规模,同步预留宜湖高铁1台4线,远期建成后总站场规模将达到6台14线,有利于宜兴特色产业与沿线城市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产业互补格局。交通枢纽节点提升有力促进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科技工业园、在建丁蜀低空产业园、工业集中区等无缝对接,强化园区要素吸附力与产品外运效率,进一步支撑产业集群化发展。
通道提质,促进区域内畅外联高效联动。锡溧漕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建设,芜申运河航道整治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芜申运河二级航道改造后的航道通过能力约是三级航道的1.6倍,直接运输成本可降低约20%,助力社会物流总费用下降1%。毗邻官林新材料产业园的“小快灵”内河短支航道水运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建设,将打通产业园与芜申线、锡溧漕河等省干线航道的“最后一公里”,大宗原材料运输成本减少约6元/吨,企业年节省物流费用约4800万元。全市首个千吨级内河散货码头汉东建筑配套码头开工建设,进一步保障远东电缆、灵谷化工、沪宁钢机等重点企业的港口发展需求。公铁水各式通道系统连接无锡、常州等产业腹地,形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骨架,促进锡宜常产业协作与江浙沪区域产业链深度整合,实现跨区域高效联动。
运输提效,促进实体经济物流成本全面降低。大力推进公铁水、海江河多式联运发展,宜兴北站先后开发至宁波舟山港、上海芦潮港的海铁联运专列,与无锡西物流园联合开发“惠宜联动、海铁联运”班列,全年货运量超20万吨;开通至浙江温州“怡宝专线”,全年货运量达36.4万吨,增幅近80%。宜兴港集装箱码头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宜兴港直达上海洋山港航线时效缩至2天,每标箱运输成本相较公路运输节省约1000元。截至2024年底,宜兴港集装箱全年吞吐量达5.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5.7%。配套B型保税物流中心与宜兴货运北站、城市快速环线有机衔接,为周边企业提供“港区联动”一站式通关、保税仓储及供应链服务,显著节省国际贸易物流成本与时间。
政务提档,促进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持续擦亮“宜兴交通·怡心办”政务服务品牌,积极推进高频事项“跨省通办”、信用告知承诺制审批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增设城南出租车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便民点,落地“高效办成一件事”制度,将申报材料精简至不到原来的一半、审批时限压缩至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打造“宜运通”数字化平台,实现货运许可“一键申报”、车辆调度“智能匹配”,企业年节约物流管理成本395.81万元,促进物流行业蓬勃发展,2024年新增注册物流企业20家。深化“怡心交通”法治服务品牌建设,实现“线下一扇窗,线上一个码”。
人享其行,服务城乡生活
近年来,宜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品质出行,轨道交通让宜兴扩大“通勤圈”。沪苏湖铁路每天6班直达上海,最短用时缩减至1小时6分,正式进入上海一小时通勤圈;锡宜城际轨道交通S2线全面开工建设,加快构建锡宜一体化快速通道,远期规划南延至浙江长兴段,将与苏州、湖州等地共同组成“环太湖城际轨道交通圈”。宜兴基本形成1小时通达沪宁杭、2小时通达省内地级市、3小时通达长三角大中城市的“123”品质出行交通网,极大地促进了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
均等化服务,公交优先让城乡加速“一体化”。建成三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3座,公交首末站29座,实现了建制镇“镇镇有站”并覆盖各大被撤并集镇和人口密集区,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和行政村公交覆盖率均达100%,获评第一批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公共交通创新开展“六进”行动,实现公交进中心、进社区、进园区、进景区、进学校、进医院,开展春节期间公交“免费畅行”活动,惠及67.3万人次,高铁宜兴站“公交兜底”机制守护深夜乘客归途,群众公交出行满意度显著提高。2024年开通宜兴—长兴和宜兴—广德跨省公交线路,累计服务跨省出行需求乘客3.6万人次,全年累计新辟优化公交线路23条,新建改建公交候车亭85只,加装智能电子站牌70块,电子站牌覆盖城区重要点位,所有车辆实现微信、支付宝支付,支付更便捷、乘车更方便。
个性化供给,交旅融合让经济活跃度更高。宜长高速阳羡度假区互通通车,2024年“五一”假期阳羡旅游度假区国有4A级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约50%。旅游公路和“旅游公交专线”串联云湖风景区、宜兴竹海等8个4A级景区,依托“宜路陶醉”品牌和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生态禀赋,开展骑行江苏、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茶禅四月到宜兴、阳羡音乐节等旅游度假项目,带动沿线乡村旅游、餐饮、住宿行业收入增长,2024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5%,实现旅游营收约205亿元,同比增长15.2%。全市十年来累计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330公里,串联红茶、百合、玫瑰、竹笋等特色农业基地,获评第一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并于2024年再次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在太湖明珠的西岸,宜兴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十四五”实践,描绘着“枢纽宜兴,通江达海”的“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蓝图。执交通之笔,既回应了交通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时代命题,也勾勒出了百姓家门口的幸福路;既追求交通创新发展,也守护了千年陶都的文化底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宜兴市人民政府(挂职)]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