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扬州紧扣产业发展需求,以“扬家匠”品牌打造为支点,将历史经典技艺传承与现代产业工匠队伍培养紧密结合,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之路。截至2024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1.25万人,占就业人口比重36%;前不久全国设区市首部技能人才专项法规《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发布,彰显了扬州在推进“工匠名城”建设上的雄心和魄力。
用老手艺打开就业新路子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500多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扬州三把刀”等一大批传统技艺技能,如何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实现技艺传承和高质量就业的完美融合,扬州不仅有底气,而且有新招。
激活技艺传承新思路。传统“师带徒”模式规模小、效率低、传播窄,针对这一不足,扬州探索在职业(技工)教育中系统性引进非遗大师,开设历史经典产业班,实现资深匠人与青年学子的精准对接。江苏生活高级技工学校与扬州9名非遗大师开展“大师小匠结对”活动,学生在课堂接受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又可以在店堂接受师傅的现场示范,毕业后成为职场“香饽饽”。如今,在人民大会堂、我国驻外各使领馆都能看到“扬州师傅”的忙碌身影,在推动烹饪、脚艺等技艺传承的同时,也极大拓宽了青年学生的就业空间。
打造就业增收新典范。大龄人员一直是就业的“老大难”,为让传统意义上的“4050”人员(超过40周岁的女性和超过50周岁的男性)实现就业再就业,扬州充分利用传统服务业无学历、无年龄、无性别门槛限制的优势,率先将相关工种纳入规范化、体系化技能培养轨道。网红店扬州搓背馆与扬州技师学院合作,把长江退捕渔民培养成既会非遗搓背技术、又懂现代护理知识的“扬州师傅”,月薪达万元以上。“扬州宴”等一批特色企业在全国各地开展连锁化经营,既拉长了就业链条,又将扬州“老手艺”发展成消费“新国潮”。
播撒乡村致富新种子。修脚大师陆琴、玉雕大师高毅进、斫琴名匠熊立群……一个个闪亮业界的名字,是扬州的骄傲和瑰宝。面对如此丰厚的人才资源,扬州积极引导支持大师工匠通过“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集群发展,助力创业创新,实现“深巷生香”。“江苏工匠”莫元花在宝应县鲁垛镇开办“元花职业培训学校”,全国技术能手陆琴在仪征市新集镇开办“陆琴脚艺职业培训学校”,仅这两所学校就累计培养乡土技能人才2万余人,带动就业创业10万人。如今扬州各县市都有自己的明星工匠和“乡土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技能增收的康庄大道。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时代“扬家匠”
当前扬州正全力建设产业科创名城,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满足工业提档升级的“能工巧匠”。为此,扬州着力探寻人才与产业发展最大公约数,释放产才融合“乘数效应”。
创新技能培训模式。积极开展数控、物流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推广“工学一体化”“职业培训包”“互联网+职业培训”等培训方式,将数字技能类30个职业(工种)列入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引导技能培训向市场急需、生产必需等领域倾斜,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27万人次,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荒。在全国率先以地市财政支持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制定全省首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地方标准,累计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7万人,其中数字技能工种达85%,有力推动了产改技改。
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大力推行“引企入校、办校入企”,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教学、考核评价全过程,实现“入校即入企、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累计培养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等领域600余名复合型、紧缺型技能人才。扬州技师学院获批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定制培养,扬州本土数控机床企业扬力集团3500名员工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60%,助力企业从创业之初的几万元产值到今天38亿元年销售额的跃升,成为“技能强企”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搭建竞赛成才通道。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江苏技能大赛为龙头,市级技能大赛为主体,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积极承办第六届省技能状元大赛,连续8年开展扬州市“十万职工大比武”岗位练兵,将竞赛成果与评先评优、职称评定、技能认定挂钩,开辟人才成长“快车道”。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扬州的“小木匠”吴晋卿勇夺家具制作项目银牌,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近5年来,扬州获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30个、省技能状元4个、省和国家级其他各类奖次超200个,一批技术能手通过竞赛淬火,脱颖而出。
让技能人才有“面子”更有“里子”
扬州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工作总体布局,拿出真情实意、真招实策,努力以最好的服务集聚人才、最大的诚意留住人才,不断厚植“扬家匠”成长成才沃土,构建技能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生态。
实施“真金白银”的政策。围绕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环节,先后制定出台高技能人才项目评选实施细则等11项支持政策,并历经4次迭代,奖补力度逐年提升,以真金白银引才育才,对世赛、国赛获奖选手最高奖励100万元,首次将高级工纳入安家补贴范畴,首次将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纳入生活补贴范围。围绕建立“技高者多得、多创者多得”的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出台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大中企业实行以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能绩工资”,让一线技工增强获得感,工作上更有奔头。
健全“上下贯通”的制度。深入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支持宝胜科技、中远海运等技能人才数量大、占比高的企业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直接认定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2024年,全市1.3万人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技师516人、高级技师160人,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8人,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从“扬家匠”到“扬家将”的梯度衔接。此外,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绿扬金凤”等市重点人才项目评选中,逐年提高技能人才名额占比,全面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
营造“可感可及”的环境。2023年,扬州市政府通过“天下玉、扬州工”的历史溯源,将每年5月9日定为“扬州工匠日”。通过工匠精神进校园、“扬家匠”事迹宣讲、技艺技能项目展演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技艺,走技能成才之路。将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开发“扬州人才码”APP和微信小程序,整合补贴申领、交通出行、景点游览等40项优惠服务,体现城市礼遇和温度,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作者系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