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正快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预计203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人口老龄化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过程。长期以来,国家主要推行“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养老模式的基本构成是“9073”,即约90%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机构养老,该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是家庭核心性,以传统文化和代际支持为基础。受传统文化和观念影响,赡养老人在我国被视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在养老中担任主要角色。具体表现为,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如老人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子女则给予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承担着照料老人饮食起居、医疗护理等责任,形成一种双向的代际支持模式。在“4+2+1”家庭结构中,还存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以老养老”现象,家庭照护多依赖非专业成员。
其次是政府主导性,以顶层规划和制度保障为支撑。我国先后出台《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构建了政府主导的责任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作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2023年底,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202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反映出创新人才评价与职业发展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与供给等要求,并强调依托社区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
再次是方式多元性,以资源整合和业态创新为路径。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尚不均衡,城乡养老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养老服务需求的差异化也更加显著。因此,除了传统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也在不断发展。社区养老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机构养老主要为生活不能自理或需要专业护理的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此外,还出现了以房养老、旅游养老、田园养老等新兴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内容涵盖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兼顾老年人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与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必须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立足国家所需、群众所盼和学校所能,主动融入“健康中国”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健康养老学院—康养产业学院—智慧康养研究院“三院一体”办学格局,着力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探索形成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注入了新的动能。
坚持教育筑基,以健康养老学院保障人才供给。学校坚持医康养护管一体化服务理念,将专业设置与养老产业12个大类精准对接,系统整合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护理学、健康管理等专业,成立健康养老学院,加快健康养老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布局优化与资源整合重组,夯实人才培养基础。作为教育核心,健康养老学院秉持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理念,校企联合推出《康养人才培养白皮书》,共同制定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康养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5个专业培养方案。建设一流课程,开发“校企双元、形态多样”的数字化“金教材”,聚焦课程改革,重构“四融通、四递进”课程体系,开发产教融合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增“老年辅具设计”“安宁疗护”“老年健康智能监测”等前沿课程模块。通过校企互派共育、双轨融通的方式,锻造“金师”教学团队,已有32名教师获企业技术顾问聘书。升级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真实场景、开放融合“金基地”,建成长三角康养大数据中心,并将养老机构运营数据转化为120个教学项目,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人岗相适。
坚持产教融合,以康养产业学院提升发展势能。学校与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研究院、中德诺浩(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康养产业学院,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康养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作为实践载体,康养产业学院秉持“共建共享”原则,将产业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需求对接闭环”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收集企业在失能老人照护设备研发等技术上的难题,由智慧康养研究院攻关形成解决方案,并转化为健康养老学院实训案例。承接养老机构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学生组队在学院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践,成果直接服务企业。与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悦华健康合作开设“订单班”、共建“校中厂”,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习岗位,并提供智能护理床、健康监测系统等设备反哺教学,创新“双导师授课、双场景实训、双证书考核”培养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8%,为养老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坚持人才赋能,以智慧康养研究院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引擎,智慧康养研究院依托全国康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盐城市大健康市域产教联合体和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吸纳养老服务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加盟,共同开展健康宣教、社会培训及养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服务区域健康养老事业产业和银发经济发展。聚焦行业痛点,成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培训基地等,为养老教育体系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持,将非接触式生命监测技术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活页教材、虚拟仿真项目,反哺学院教学。针对康养产业学院反馈的企业需求,组建“护理+人工智能”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并将科研成果推广至合作企业。智慧康养研究院科研骨干、领域专家定期开设“产业技术前沿”系列讲座,将健康养老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带到课堂,推进科教融汇,推动学科的动态革新与创新赋能。与中国健康养老集团共建“老年慢性病数字化管理实验室”,牵头制定智慧康养技术标准,并由健康养老学院将其纳入课程、康养产业学院推动其在企业落地,实现“研发—教学—应用”全链条贯通,形成成果转化闭环机制。智慧跌倒预警系统在18家机构应用后反哺形成3门实训课程,以高素质人才赋能健康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