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考察,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建设的宏伟蓝图,将“环境美”作为其鲜明标识之一。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江苏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转变。
美丽蓝天改善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全省经济总量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PM2.5浓度从2013年开始实施新的环境空气标准的70多微克/升,之后连破“6”(60微克/升)、“5”(50微克/升)、“4”(40微克/升)三个台阶。2020年,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盐城5个市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22年,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35微克/升二级标准,无锡、南通等市破“3”(30微克/升)大关,进入20微克/升的新时代。2024年,全省PM2.5浓度达2013年新标准执行以来最优。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90%以上。
美丽河湖提升水质。江苏的自然生态要素中,最具神韵、最为灵动的就是水韵。江苏以“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目标,系统推进江河湖海“一保护三治理”。2024年,地表水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93.3%,国考断面水质连续三年保持优级水平。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稳定达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自然岸线率提升至64.5%。如今,长江江苏段水清岸净、江豚腾跃,岸线风景如诗如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用“沧桑巨变”充分肯定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深入推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太湖水质藻情达到近16年最好水平。2024年,总磷浓度达到2007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类、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无锡主要入湖河流优Ⅱ数量同比增加4条,北部湖区首次达到Ⅲ类。无锡市小溪港、扬州市芒稻河等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绿水青山触目可及。制定实施骆马湖、洪泽湖等12个重点湖库“一湖一策”治理方案和应急防控方案,连续11年顺利完成南水北调调水保障任务。
美丽海湾丰富优质。实施新一轮近岸海域污染物削减和水质提升三年行动,入海排污口整治销号工作全部完成,整治进度全国第一。2024年,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达84.4%,优于国家考核目标19.8个百分点,居长三角地区首位,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江苏滨海湿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一,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东台条子泥、大丰川东港等入选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灌河口生态恢复,四鳃鲈鱼、伪虎鲸重现,塑造了蓝湾百里、生态百里的人海和谐特色风貌,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美丽山川增强品质。江苏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江苏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生态建设由绿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变。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将22.49%的陆域面积严格保护起来。2019年省财政共安排12亿元,在常州金坛、宜兴、南京高淳、徐州贾汪4个地区开展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共实施5大类59个工程项目。2024年又择优确定9个“山水工程”示范项目,目前共完成生态保护修复78万亩。“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山水工程”,获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总投资近60亿元。发布《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纲要(2024—2035年)》,90%的县(市、区)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同比增加1939种。推进“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不断做大生态保护“分母”,增加生态容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美丽先行区提高特质。江苏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一翼、长江经济带重要板块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和美丽中国建设中更应“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目前,江苏累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3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2024年,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评价江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评优秀等级。江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省,江苏生态省建设工作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江苏在全国创造的第一个划定省级生态红线等10个“第一个”。深入推进生态环保制度综合试点省建设,连续签署部省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坚持改革创新集成,率先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激发绿色新动能。
美丽城市发展增质。江苏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39.8%和47.5%。2024年,5个地方和园区开展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达9000万千瓦,绿电交易量增长144%,首次超过煤电装机量,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665万千瓦。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新三样”产品出口规模保持全国第一,累计建成的绿色建筑面积规模长期保持全国第一,海上风电装机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实施“无废城市”全域建设,9家城市成功入选“十四五”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美丽农村改良土质。江苏在全国率先印发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7.1%,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筛选、农用地详查布点、农产品及其土壤采样等工作,共计2700多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管理,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2024年,完成7个国家级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1757个高风险地块已基本完成土壤调查和“两断三清”。高标准完成苏州绿岸项目地块污染和固体废物跨省倾倒点治理,2个园区获批国家新污染物治理第一批试点,数量全国最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