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他创造性地提出“两个不可替代”,即“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社科普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建设是社科普及的根本性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我们要站在“两个不可替代”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重大命题,把加强新时代社科普及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做好新时代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开展社科普及,就是通过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与科技普及相比,社科普及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特质,是基于科学认知的“价值普及”。进入新时代,社科普及面临的历史方位、使命任务、发展需求等都发生显著变化,社科普及的意义更加凸显。首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迫切需要做好社科普及工作。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力量正在于指导人民群众的变革实践。新时代社科普及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百姓日用而不觉”,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思想伟力。其次,推进人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做好社科普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社科普及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人的价值观的塑造。通过社科普及,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好推进人的现代化。再次,社会和谐发展也迫切需要做好社科普及工作。
加强社科普及宣传阐释能力建设。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阐释能力是社科普及的核心能力。社科普及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宣传阐释时,突出科学逻辑、学科逻辑、学术逻辑,通过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力量、真理力量、逻辑力量说服人、打动人、鼓舞人。加强社科普及宣传阐释能力建设,首先要提升学习研究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在深学细研上下功夫,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上做到水到渠成、入心见行。其次,要提升话语转化能力。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社科普及只有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政策话语转化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饱含泥土气息的生动话语,才能与人民群众产生同频共振。再次,提升直达基层能力。社科普及就是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建立优质社科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打通社科普及的“最后一公里”,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百姓家门口。紧盯群众的“烦心事”“日常事”“邻里事”,将“国家大事”具体化为百姓“身边小事”,讲好大道理关涉的小故事,讲透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科学、生动地解答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近年来,江苏社科普及工作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始终把推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类社科普及活动的主旋律。
加强社科普及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社科普及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社科普及产品和服务的质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各地社科普及促进条例都明确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界定为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事权并作出具体要求。从能力建设视角来看,社科普及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强化三种能力。一是体系化能力。社科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规划、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机制,构建由社科馆、社科普及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场所等平台要素组成的现代社科普及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二是信息化能力。适应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大力发展数字科普场馆,建设网络虚拟展厅,打造不关门、不下线的科普展览。构建社科普及全媒体传播矩阵,探索使用VR、AR、M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化社科普及平台。加大网络社科普及资源开发,推出更多易于线上传播的科普产品,实现一次活动多次传播,提升普及覆盖面。三是标准化建设能力。社科普及的基点是社科,社科馆、社科普及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应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独特性。比如,对社科馆建设,到底如何建、如何管、如何展,目前还没有类似科技馆建设的国家统一标准,这就迫切需要立足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制定标准。近年来,江苏社科普及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江苏社科馆建设列入省规划并启动设计论证。创新开展数字化时代社科普及工作,牵头举办“人文社科之光”短视频大赛,全国31个省区市社科联广泛参与支持,成为科普活动品牌。在全国率先启动社科普及基地标准化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社科普及基地标准体系,分级分类制定社科普及产品和服务标准,对探索推进社科普及基地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加强社科普及社会动员能力建设。社科普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社科普及活动,努力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实现交汇。一是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发挥社科联桥梁纽带作用,联合高等学校、党校(行政学院)、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推动社科普及资源汇聚共建、开放共享。推动社科普及基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融合发展。二是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搭建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平台,推动社科普及工作与部门、行业工作有机结合。落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科普及企业,探索“科普+”新业态发展。加强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建设。三是提升有效激励能力。不断完善社科普及工作评估制度,制定新时代公民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标准,定期开展公民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在社科普及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完善社科普及法律法规体系,将社科普及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责任编辑:冷 超